2013年,清远市专利申请受理量为838件,同比增长11.7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87件,同比增长47.24%,增速较2012年的10.43%上升36.81个百分点,比14.13%的全省平均增长率高33.11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排名第四。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清远GDP增速连续三年垫底,可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却在全省排名靠前,相对粤东西北地区而言,清远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专利大市”。专利申请数增速位居全省前位,这固然可以让人引以为豪,因为专利申请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创新科技的发展潜力,也意味着该地区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清远这样一个“专利大市”,却不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大市”。
虽然专利申请量增速可观,可是作为创新的主体,清远企业2013年的专利申请量方面占了绝对大头,主要集聚在骨干企业。在清远的专利申请中,中小企业占比并不大,尤其是最具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热情并不高。无论在投入、人才队伍,还是在经验上,大企业均有优势,很多中小企业对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等方面了解不多,导致大企业占了专利申请授权的大头。
以豪美公司为例,去年的专利申请为45件,约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5%。而截至今年3月底,该司(含子公司)获得的专利授权更是累计达到270个,其中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73个、外观设计专利195个。而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条件、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意识的限制,致使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也缺乏应有的认知。
换句话说,清远虽是“专利大市”,却并非“创新强市”。笔者以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清远申请的绝大部分专利,都远离了实用性,难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二是专利审批还存在漏洞,虽然专利审批过程耗时耗力,但并不严格,一些专利改改名就能换成新专利,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还是老套;三是在一些单位,申请专利成了套取科研经费、获取科技基金的手段,目的是为了追逐奖金和经费,而不是真正为了发明创造,导致不少创新主体敷衍了事。
从“专利大市”转换成“创新强市”,固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绝不意味着当下可以毫无作为。笔者认为,清远一方面应出台各类政策,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来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形成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专利代理机构,用以推动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高企业专利申请的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创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只有知识产权能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调动创新主体积极申请发明专利,盘活专利资源,进而将清远打造成“创新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