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下的几个与专利的故事是我在专利局工作二十多年所闻、所见、所参与、所经历的众多故事中的几个。是真实的故事,是我的真实感受进行的真实回忆和复述。
这些故事主要介绍了在那风雨如晦的时日,为了奠定、发展我国专利事业而忘我奋斗的一些人的逸事。其中有“身居朝堂”,“位居人臣”的高官要人,有“位卑言轻”,“布衣之士”的普通工作人员。这些“大人物”和“小百姓”为了祖国的经济腾飞走到一起,对专利事业锲而不舍,“不离不弃”,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舍己忘我的精神和“灭此朝食”的勇气。
读了这些故事也许你会体会到在“如日中天”的专利事业后面曾有多少喜乐悲哀和可歌可泣。
居无定所
80年我调到专利局时,专利局最多只能算是个“临时机构”,因为中央对是否搞专利采取的是游离不定的态度。中央不明确表态,主管专利工作的专利局自然前途未卜,既然专利局是临时性的,其所在地注定是临时的。今天安在复兴医院地下室,明天借居于和平宾馆,不久又迁至工人体育馆,最后总算相对稳定地安家于玉渊潭公社西八里庄的一个小小院落。院中有灰色简易小楼一座。平房若干,板房2000多平米,整个院落似乎是农民大队的一个队部。周围是农舍,大门对面,隔着马路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与国外极为现代化的 “洋气”十足的专利局大楼相比确实是“土的掉渣”。来访的外宾戏称之为“甜菜地”式的专利局。
这座小院是我们的办公大楼兼单身宿舍。尽管简陋,但调动干部,收集文献,修改专利法,进行培训等工作很快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冬天,板房在北风中抖瑟,夏天,烈日透过薄薄的房顶炙烤着室内,真是“三九的冰箱,三伏的烘箱”。
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的两名专家来局讲学,在简陋的会议室内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开始几天两位老兄还是西装革履,后几天则屈于烈日的淫威,脱了西装、摘了领带,“入乡随俗”了。
法国客人为了体验职工生活,借了饭盒和我们一样排队打饭,坐在蒙着一块塑料布的饭桌旁,一边努力摆弄不听话的筷子,一边赞不绝口的夸我们的饭菜:“香,香……”。
工作条件艰苦尚可忍受,令人最难忍受的是“不知路在何方”——将来何去何从?可能是理想和抱负起了作用,大家表现出一种“不顾身家性命”的忘我和革命者的乐观。
隔着窗户能听见的是给文献打捆的姑娘们的歌声:“年轻的同志们在一起比什么都快活……”。那歌声悦耳、充满激情,至今思之,仍觉音犹在耳。
下班后一批年轻人常到附近小河中游泳。现在专利局的很多干部都是当年经常去戏水击波的游泳健儿。
夕阳西下,余辉洒在楼后的一排平房上,那是单身宿舍,蝉在树上引吭高歌,院墙上爬满了蔓藤,枝条葳蕤,象昂首伸爪的一条条青龙。煤球炉上炊烟袅袅,飘出饭菜的芬香。燕子绕梁,雏鸡追逐时落时飞的蝗虫。采花的儿童不时传来笑声,俨然是一副生气勃勃的“农家乐”画卷。
“海牙宣言”
90年代初明廷华副局长率领18位地方专利管理局局长赴欧考察。到荷兰参观菲利浦公司海牙办公楼。接待我们的公司负责人简单介绍公司专利政策后从桌下掏出两个继电器,一个是公司产品,一个是“温州”仿造品。通过对比批评了仿造的危害,如酿成火灾…… 。其后从桌下取出两个电加热器,又是一式两份,一个是真品,一个是“中国南方”的赝品,自然又是一通批判。接着又像变魔术一样地从桌下摸出一式两份的电剃须刀,侵权的产品自然是“中国造”。东道主抱怨中国政府保护不力,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影射我国政府,尤其是侵权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姑息”侵权者……。为了说明实情,我团代表发了言,意思是:中国政府历来反对侵权,并致力于不断加强专利保护力度和对侵权的打击力度。但是中国幅员广阔,不少人仍缺乏专利意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政府正在作各种努力。我团来访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专利保护经验。我们有了专利法,但侵权现象仍不会马上杜绝。就像贵国早就有了刑法,但仍有罪犯。贵国有了200年专利保护法律和传统但仍有侵权者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联手用有效的办法减少,消灭侵权行为……。
上海市专利管理局俞局长讲述了该局如何在上海帮助菲利浦公司打赢侵权官司。于是,东道主不再展示侵权产品并赠送俞局长一只菲利浦公司产的剃须刀以表谢意。
事后,有的代表调侃称这个发言为“海牙宣言”。
与吉胡的舌辩
92年安玉涛副局长访问WIPO,WIPO驻奥地利负责人法国人吉胡在维也纳与代表团座谈。谈到《专利合作条约》时,吉胡询问专利局的动向,安说“正在积极筹备”。因当时国内正在研究此事,政府尚无明确态度,所以安不想过多纠缠。可对方恰恰想乘机摸我们的底,对我们的答复十分失望。吉胡脸上露出不屑之色,夹枪带棒地表示不满:“几年前你们就是这样的答复,现在老调重弹,时不我待,你们能不能动作快一些?……”。因为我曾参与过参加《条约》的工作,安责令我回答。对方咄咄逼人的态度令我不快,所以我的回答比较严厉,我说:“参加不参加,何时参加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认真调研然后作出决定不仅无可指责,而且是积极和可取的态度。早有专利制度的西方国家也不是全数参加《条约》,参加国也不是不加权衡,脑袋一热就签了字。与之相比85年才开始实施专利法的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研究缔约的问题,其速度能说不快吗?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专利局而言,各种日常工作成千上万,要处理的国内外问题多如牛毛,我们忙的可以说像用十个指头抓十个跳蚤。尽管如此,我们还下决心派副局长带队的代表团赴欧调研参加《条约》的细节。任何事都有其时,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到火候就揭锅只能吃夹生饭,只能起到“欲速不达”的作用,瓜熟才会蒂落。希望我们的处境能得到你们的理解和支持。”
吉胡听后转了转黄眼睛尴尬地陪笑:“用了9个成语作复,佩服、佩服!……”。他边说边笑,在座的中外与会者也一起笑了起来,唇枪舌战的气氛一下冲淡了,似乎是 “化干戈为玉帛”了。
当天午宴时吉胡发表祝酒词,其中几句相当有趣:“……因身在奥地利,我好久没享受法国大餐。吃的净是一些麦当劳之类的垃圾食品,所以大脑退化了……”。在座人用笑声予以回报,中国人明白了法式自我解嘲和道歉。
在商务部的动议
95-96年(时间不一定准确),领导派我和张宏波到商务部参加欧盟援助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中方参加的除商务部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商标、版权局以及专利局代表。欧盟驻京办事处的朱丽艾(名字记不准确)小姐宣布了欧盟捐助的计划:一笔近200万欧元的款项分别赠给上述的中国知识产权机构,分在专利局名下的是40万欧元。受援各单位对此表示感激。轮到专利局代表时,我首先感谢欧盟的“积极姿态”,但认为对于偌大的一个中国而言要用200万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显然杯水车薪,尤其这笔钱的大部实质上为了保护欧盟在华企业的利益。希望欧盟予以考虑,加大捐助数额。我的动议得到中方代表的附议。
此后欧盟迟迟没有兑现这笔款项。一个月后朱丽艾拜会专利局,我告诉她:“欧盟历来以极高的工作效率着称,可在捐助方面动作如此缓慢,真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令人匪夷所思”。朱说之所以未落实是因手续复杂,表示回去以后加速……。
“专列局”
九十年代末期在街上与一位中学同学邂逅,他问我在何处“高就”,答曰:专利局。对方不解,“ 谁的专列?”看来普及专利知识仍大有必要。
结束语
撰写这些专利故事不仅给我提供了抚今追昔,回首往事的机会,也让我更加清醒地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专利战线上风风雨雨的二十年经历中虽然曾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过不快和痛苦,但每次想到曾参与将专利制度引进到中国的这段人生,不由自主地为有幸介入了中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壮丽的事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坚信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继续我的专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