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傅若岩
束之高阁的3D打印有望在年内分批上市。
近日,《IT时代周刊》从相关渠道获悉,一批阻碍3D打印机进入市场的关键专利已经过期,其中包括核心专利技术激光烧结(laser sintering)——一种3D快速成型的技术,可以实现高熔点金属和陶瓷的黏结,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产品接近上市成品等优点。“一旦激光烧结3D打印机关键专利到期,相关设备的价格将大幅下跌。”美国3D打印公司Shapeways设计师杜安·斯科特(Duann Scott)预测说。
长期以来,3D打印相关的核心专利大多掌握在3D Systems(51.82, 1.17, 2.31%)等少数龙头企业手中,多数企业必须向其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才能推出产品。而当这些专利到期,企业就能省去这部分支出,最终拉低3D打印机价格。
据了解,在此之前,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技术专利到期时,市场就曾迎来了开源FDM 3D打印机的爆发。“过去,一台FDM打印机是14000美元,现在是300美元。”杜安·斯科特说。
实际上,激光烧结专利的过期把平面打印巨头惠普(33.43, -0.07, -0.21%)也吸引进了3D打印行业。在今年3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中,惠普CEO 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宣布将在6月进军商用3D打印市场。“从企业层面来讲,3D打印市场的规模要更大。”梅格·惠特曼说。
但是,现实远远谈不上乐观。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指出,3D打印“小而散”的格局没有改变,规模效应上也没实现真正的突破。“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3D打印技术什么都能够做,但是,最适合做什么、最佳应用市场却都比较茫然。”在他看来,3D打印始终缺乏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据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国内3D打印机的销量最多只能达到4.4万台。
喜忧参半
被誉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兴产业”的3D打印正在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处境。
今年年初至今,3D打印领军企业Stratasys公司的股价大幅跳水19%,另一家龙头企业3D Systems股价暴跌40%,押宝金属打印的ExOne下跌46%。整个3D打印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而在去年,全球大部分3D打印公司的股价涨幅超过一倍。
知名做空机构香橼认为,3D打印公司股价的暴跌是因为“3D打印技术被大肆夸大,使3D打印技术相关公司的股价出现严重泡沫。”美国投资机构分析师韦斯顿·崔格(Weston Twigg)也指出,“如果想取代传统技术,3D打印机需要变得更加快速、成本更加低廉。”
但是,资本市场的看淡并未浇灭企业的热情。惠普宣布将于今年6月进军商用3D打印市场。惠普首席技术官兼实验室高管马丁·芬克(Martin Fink)称:“惠普正探索3D打印的诸多可能,我们将在这一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梅格·惠特曼透露,该公司解决了一系列制约3D打印被广泛采用的技术问题。
据惠普预计,到2021年全球3D打印机和相关软件、服务的规模将达到110亿美元,远远超过2012年的22亿美元。另一家英国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也看好3D打印机的潜力,称2018年全球家用3D打印机的销售量将超过100万台。
同期,3D打印行业内的资本运作此起彼伏。ExOne先以约480万美金的现金收购工业级微波企业MWT,再以500万美元收购专业加工车间Machin-A-Mation。4月,Stratasys宣布收购两家3D打印企业。另外,在去年底,3D Systems已将3D打印陶瓷技术供应商Figulo公司收归囊中。
“被收购企业的共同点是都属于3D打印材料供应商。”有行业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这些并购有助于3D打印公司完成垂直整合,并加快应用的推广。”ExOne总裁兼CEO大卫·伯恩斯(David Burns)更将这些收购视为“3D打印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另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2012年到2017年,3D打印设备销量和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95%和82%,2017年的销量将达到100万台,相应的销售额将达到57.32亿美元。此外,在支持创新的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也出现了越来越的3D打印机产品。美国方面有观点将此视为3D打印市场复苏的一种迹象。
研产脱节
比起国外公司表现出来的一腔热情,国内市场形势则严峻得多。
“国内3D打印市场的格局还没有打开。”罗军向本刊记者直言,“这个行业外面看起来一片火热,业内却比较寂寞。四处都是市场,看得见,却摸不着。”
据了解,3D打印设备主要分为工业级和民用级两种,前者面向航天、航空、汽车等工业设计制造领域,后者则面向教育机构、设计单位和个人爱好者、DIY高手等。而无论工业级还是民用级,核心专利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上。
受制于专利限制,虽然中国3D打印行业在设备、材料、软件等核心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给,“但这还远远不够。”罗军说,“我国3D打印仍停留在科研阶段,欧美在装备水平上明显高于我国。”
与此同时,国外“3D打印已经由最初的实验室阶段发展到实战阶段。”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指出。据报道,通用电气(26.83, 0.04, 0.15%)使用3D技术为下一代发动机制造喷嘴,空中客车公司也制造了一些飞机部件,美国Organovo公司甚至用3D打印技术培养出人体肝脏组织。
应用的普及推高了国外3D打印公司的收入。目前,美国主要3D打印公司年销售额已经达到4亿到5亿美元,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约为21亿美元。而根据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市场规模只有约10亿元,且至今没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D打印企业。
民用市场上,国内行情同样不容乐观。“国内没有消费能力。”国内民用级3D打印机企业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总经理郭戈直言,“我们的设备定价2890美金,对于海外市场来讲,很多家庭可以接受,但国内却不行。”
郭戈的观点从侧面印证了美国独立调查机构Wohlers Associates公司的一项报告。该报告指出,价格低于5000美元的桌面级民用3D打印机市场上,2008年至2011年4年间,平均每年环比增长高达346%。而中国民用3D打印市场规模几乎可以忽略。
理清体系
在罗军看来,国内3D产业迟迟没有打开局面,首要因素是“没有找准市场定位”。他认为,3D打印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有益的补充,而不是要全面替代传统制造技术。Stratasys(93.25, 0.23, 0.25%)亚太及日本地区总经理乔纳森·加戈隆(Jonathan Jaglom)就指出,“你需要在取得的价值和成本之间进行一个评估。”
比如工业级市场上,如果需要200个零部件,传统生产公司制造模具成本就达到50万美元,如果采用3D打印成本将很大程度降低。不过,如果生产规模很大,“比如说100多万件,使用传统工艺就更为划算。”乔纳森·加戈隆说。
“我们的工业化没有完成,导致我们的产业基础落后,人才落后,科技水平落后。”依据罗军的介绍,美国企业和科研单位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美元,而我国的整体研究投入不超过1000万美元。“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基本规律。”
不过,“近日这批专利的到期有望在一定程度改变现在的局面。”上述3D打印行业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他看来,3D Systems等打印巨头都处于暴利模式,一旦这些专利失去保护,国内企业就能做出价格低得多的机器。”
相比工业级应用,他更看好国内3D 打印的消费级应用。“工业级应用更加偏向于价值经济,传统制造优势明显,3D 打印难以施展用武之地。消费级应用往往具备体验经济和长尾市场属性的特点,在中国庞大市场的背景下更容易形成规模市场。”
尽管如此,国外3D打印企业仍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认为,“让业界转变思维惯性,更多地以使用3D打印而非‘开模具、批量生产’的传统方式解决问题,对于3D打印在中国的普及至关重要。”Stratasys的信心则体现在行动上。他们告诉本刊记者,公司在中国的首要目标是“培育市场”。为此,它们已经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这是3D打印领域第一家在中国成立分公司的国外企业,并在北京成立了办公室。此外,还将全球首款彩色3D打印机的发布会放在了中国。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预测显示,中国市场规模到2016年时将扩大到100亿元人民币,达到现在的10倍,使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该联盟还指出,“未来三到五年,如果中国3D打印的应用市场还不能有效打开,其发展道路将更为艰难。”
最新消息显示,第二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将于下月在国内召开。受此影响,低迷的3D打印概念股已普遍呈现上扬态势。此外,很多省市近期相继成立了地方3D打印产业联盟,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