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笑话这样讲:如今卖什么不如卖豆腐,这做硬了它是豆腐干,做稀了它是豆腐脑,做薄了它是豆腐皮,做没了它是豆浆,就算是做臭了它还是臭豆腐……
尽管是个笑话,但在老周看来,他发明的专利应用到实际中,却似乎也能实现以上的许多功能。不过有了专利,他却并没高兴起来,因为他走了不少工厂,都因为他是“新人”,对他这项技术的兴趣并不大。
老周叫周胜刚,奉节人,今年46岁。在2008年以前,他是个与豆腐毫无关系的外行。
1988年高考失利后,周胜刚拜师学艺,成为当地一名电器维修铺的老板。随后,周胜刚南下深圳淘金。1999年,周胜刚回到重庆,开了一家黄河板厂,但很快又关门了。再次南下的他在2002年又回到了重庆。
回到重庆的周胜刚,进入为长安提供相关配套的公司“星乔”。他从最底层做起,最后成为该厂专门负责机器维护的管理人员,2009年离开这家公司。
尽管干过许多工作,周胜刚却一直没有闲下来,他对电器维修有着很深的理解,也经常喜欢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明一些小玩意。
2008年,还在“星乔”上班的周胜刚在渝北开了家豆腐厂,经过摸索,他在2009年离开公司时又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自己的两项关于豆腐制作工艺的新发明但被驳回,2011年他再次提交专利申请,2012年周胜刚的专利申请获批。
他40多岁转行做豆腐
周胜刚说,2008年,他的豆腐厂开业时采用的是“果蔬豆腐”的技术,由于销量并不太好,豆腐厂最终回归,生产传统豆腐制品。
一次,周胜刚结识了有友公司的老板,在品尝了周胜刚的豆腐制品后,他在渝北区的桃李豆制品加工厂成为有友公司的原料供应商。2010年,一场泥石流毁了周胜刚的厂。这时有友公司的老板找到了他,并最终“招安”了他。
周胜刚在“有友”位于成都的分公司主要负责食品生产相关机械方面的调试和管理工作。三年后,他的合同到期。他认为,已经40多岁了,应该要有自己的事业。于是,今年6月他没有与有友公司续签合同,回到重庆,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寻找专利合作伙伴
周胜刚2012年的两项专利发明:“一种自动点浆自重加蒸汽破脑桶”与“自动升降泼浆机”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泼浆就是平时大家说的点卤。”周胜刚介绍说,按照他的发明,两种专利合起来的机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实现制作豆胚的标准化,能提高产能和产值,“我们使用的一种软榨制胚技术,比市面上纯人工甚至全自动化制作出来的豆腐,从外形和口感上都要好很多。”
按照周胜刚的计算,拥有两个喷头的一台套的机器,平均一天可以制造豆胚2.5~3吨,但工人最多只需要4人。使用3(台)套机器,从点浆,泼浆到压制班产九吨只要12人完成。此外,由于采用了均匀的泼浆技术,自己的专利技术做出的豆胚口感还要好许多,“人怕闹,豆花怕搅。我的技术就可以很好地预防‘搅’。”周胜刚表示。
周胜刚算了笔账,一套(台)机器一年300天生产750吨豆胚,每吨豆胚按照7500元计算,一年一套(台)机器的产值在560万元左右。按照10%的利润来算,一台机器一年有56万元的收益,除开38万元的机器成本,也有近20万元的纯利润。
不过,尽管对自己的专利信心满满,但要市场化却并不那么顺利。因为是行业新兵,许多业内人士对他的发明并不感冒,除了在老东家有友公司进行了机器改装,他的专利市场化之路还很漫长。
“我希望有更多行业的人关注我,来与我合作,一起来挖掘这一市场。”周胜刚说,如果实在少有人问津,他准备把机器拿到今年10月重庆举办的食品机械展上去,“我可以不收钱,但要让他们感受到机器各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