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振,现任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党支部副书记。1986年出生的他,身上有着明显的80后的时代特征,他有激情、有冲劲、细腻中带有毛躁,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他有豪情壮志、会吴侬软语、刚毅中带有柔情,尽显男儿本色。
温振说,2008年大学毕业那年,他也曾迷惘,不知道路在何方;他也曾尝试,却始终找不到底气。他当上一名大学生村官不是注定,亦不算偶然,来自农村的他,最终回归农村,因为在农村,他心里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宁静。
2004年,温振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大学4年,他修了农学和法学双学位,入了党,通过了英语4、6级考试。在导师眼中,考研、考公务员他都志在必得。可是,惜才的导师还是给他定下了报考中国农业大学或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曾经,连温振自己也认为,他的确适合做研究。大三上学期,温振便在导师的实验室里跟着学哥、学姐研究玉米育种。这段实习经验,让他提前进入了研究生状态。可是,就在考研的前一周,温振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研究生考试,至于原因再简单不过,他说,他想象不出自己在做了3年、5年甚至10年学术研究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大四临毕业前夕,他被浙江省一家农业公司看中,该公司在我省仅招3名职员,温振就是其中之一。还在实习期的温振就已经拿到了每月3500元的工资,公司包吃包住,工作也不累。这个天上掉馅饼的工作羡煞了他的那些正在为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同学。然而,谁也没想到,两个月后,温振在公司领导的一片挽留声中辞职回了开封。他说,在浙江的两个月里,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让他缺乏存在感、归属感,思念家乡的情愫在深夜屡屡侵袭他,也许大家会嘲笑他没出息,可是在当时,回家成了他唯一的念头。
也许年轻人在寻求梦想的过程中总是几经坎坷,也许没有比农村更适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温振打定主意报考了开封市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
做到了有的放矢,考试自然难不倒温振。一路顺风顺水,他顺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生于兰考、长于兰考的温振深知,虽然兰考的风沙、盐碱地早已没有了,然而,农业依然是兰考最基础、最薄弱的部分,兰考的农村依然落后,农民的生活依然拮据,需要有人为它做些什么,这成为他今后的奋斗目标。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他感到了心里从未有的踏实,也设定了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温振说,直到现在,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入村时的情形。2008年5月25日,仪封乡胡寨村老支书开着村里的那台柴油机动三轮车,车上还装着几个药桶,一路颠簸着把他接进了村里。
简单的几句嘱咐后,温振被老支书“安置”在村委一间破旧的房屋前转身干农活去了。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低矮、潮湿,推开屋门,屋内仅有一张窄小的单人床和一张破旧的书桌,这就是全部家具。当时正值夏季,雨水多,下雨时,屋顶就会漏水,加上屋内地面低于外面地面,下大雨时,雨水就会倒灌到屋内。一天早晨,温振睡醒后,双脚刚准备下地穿鞋,就被吓了一跳。原来屋内的积水已经没到了脚脖子处,鞋子、锅碗瓢盆等漂得满屋都是。尽管温振知道到农村一定会吃苦,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欢迎仪式和特殊照顾,但现实的艰苦还是着实伤了这位大学生村官的心。从那之后,每逢阴雨天,温振就不得不在门口加高门槛拦截雨水。
温振说,刚到村里时,生活上的艰苦他还能承受,但是,心理上的落差却让他一度疑惑。作为村官,他不但没有受到重用,有时还要面对村民的不解。当时,村民并不知道大学生村官是干什么的,对于一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村民十分不解。一次,温振在村里转悠,亲耳听到一位村民对自己的孩子说:“可要好好上学,考上大学,以后走出农村,不能再回来了。”
温振想,既然选择了当大学生村官,就不能天天闲着混日子,得在农村干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才行。于是,他每天都到田间地头转悠,帮村民除草、打药。白天,他帮助种玉米的村民干活、聊天,中午跟着村民回家吃简单的家常饭,顺便了解村里的情况。晚上回到宿舍,他就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日记,写调研报告。
村官,名义上是个官儿,实际上待遇相对较低。刚当村官时,温振每月只有800元补助。尽管如此,当他看到村民谁家有困难,热心的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毕业半年内,他都不得不厚着脸皮向家里求救。
温振说,村官的日子不好过,可是有苦也有乐。一个多月过去了,村民看着年轻的温振在村里一天天住着,勤学好问,待人热情,对温振的排斥渐渐变淡了,口中对他的称呼也从开始时调侃他的“支书”、“领导”,变成了亲切的“小振”,这让温振心里乐开了花。
2008年,胡寨村村民年收入仅有3500元左右,村民的生活并不好过。学农出身的温振反复琢磨着该如何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村民在土地上致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入村一个月,温振围绕“选什么项目发展,给群众办什么实事”的问题,深入田间地头,整理出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他发现,制约胡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农民种地观念的陈旧,习惯于传统种植模式,缺少依靠土地进行创业的想法和具体实践。
但在与村里多位种地能手的沟通和交流中,温振发现,胡寨村里会种地的能人并不少。过去,村民也曾尝试通过种植南瓜、胡萝卜走上致富路。可是,种的胡萝卜卖不掉,南瓜卖不上高价钱,让村民的一次次尝试血本无归,逐渐失去了尝试的勇气。
到底干什么好呢?温振始终拿不定主意。为了给村里选择一个能够围绕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好项目,他开始到郑州、开封等地蔬菜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回村后,他积极和村干部沟通,结合胡寨村实际,决定开展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项目。
俗话说,“赔本赔到家,吃亏吃大发”。吃过亏的村民虽然口头上对温振的建议大加赞赏。可是,真到实际干的时候,村民一个个往后退缩。对农民来说,温室大棚种植毕竟是高投入行业,投资数额高,存在一定风险。然而,村民泄气的话并没有让温振打退堂鼓,说干就干。当天晚上,他就和一位愿意干大棚种植的村民奔赴火车站。可是,等赶到火车站,他们被告知硬座票卖完了,舍不得买卧铺的他们就买了站票,温振决定,就是一路站着,也要去素有“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寿光看一看。
车厢内人挤人,好不容易到了后半夜,车上的人渐渐少了。疲惫不堪的温振在地上捡了几张农民工睡过的旧报纸,展平铺开在火车地板上,蜷起身子睡着了。
第二天9时,温振和村民下了火车,又坐上了去寿光的公交车。一路上,漂亮的大棚一座挨一座,看得温振兴奋不已。司机告诉他们,要看大棚,就要去大名鼎鼎的三元朱村学习。于是,他们急匆匆地下了公交车,走近大棚准备仔细看。
温振说,为了详细了解大棚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当时,他买了盒烟,见着大叔就递烟,见着大婶就腆着脸皮套近乎。当地农户也热情接待他,涉及商业机密却是三缄其口,笑而不答。没办法,温振只好一家一家地看,拉家常,希望能够取到“真经”。终于,一位大爷被温振的精神所感动,给他讲了很多育苗、用药等管理技巧和注意事项。但是当温振要求进入大棚参观时,大爷却告诉他,大棚内的蔬菜最怕鞋上带的病菌,所以他还是不能进去。听到这话,温振二话不说就脱了鞋子,拿出包里的两件干净衬衣包在脚上,大爷一看这样,赶紧邀请温振进入大棚。
为了节省路费,温振他们徒步到建大棚材料市场看材料。白天在大棚里学习、跑材料市场,晚上就住在25元一晚的小旅馆,吃饭更是简单,这一住就是17天。
这一趟,温振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一位刚从新疆回来的大棚师傅孙师傅。他告诉孙师傅,村里缺乏像他这样的技术人员,尽管刚开始不能给他太高工资,但是一旦村里发展起来,村民挣了钱,一定会给孙师傅更好的待遇。看着温振一脸的真诚,实诚的孙师傅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他们就返回了胡寨村。
有了孙师傅的鼎力相助,村里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08年11月,村里腾出了一些散地、荒地让温振用来建大棚。有了土地,却缺乏资金。无奈之下,温振只好贷款5万元,建起一座长85米、宽9米的大棚种植反季黄瓜、苦瓜。和他一起,别的村民也建起3座温室大棚。
从建大棚,到育苗、掐须、打药、浇水等,温振天一亮就进棚,天黑了才出棚,事事亲力亲为。他说,尽管大学学的是农业,也曾参加过实践,但是这一座大棚全靠他一个人管理,刚开始的时候,他累得腿都站不稳,路也走不成,可他还是坚持到大棚里工作。一桶重25公斤的农药背在背上,细细的背带在他肩膀上压出了紫黑色的血印,脚上磨出了水泡,温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茬黄瓜一上市,就受到了菜贩欢迎。村民根本不用出村去卖,只要把黄瓜拉到村里的小广场上,菜贩主动来收。冬天,一公斤黄瓜卖到6元,一座大棚就收益3.5万元,这可让村民高兴坏了。一时间,胡寨村的其他村民、外村村民纷纷来到大棚,要向温振学习种反季蔬菜。
温振的大棚为村民做了示范,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村民发展温室大棚的积极性高涨。2009年,为了给村里24户村民建起占地100多亩的大棚,温振带着村里的48名年轻人连续干了近4个月。立水泥柱、扯钢丝、驾竹竿,温振当起了总指挥。24座大棚流水线作业,他要详细把握每座大棚的进度,保证工作人员的有序工作,一天下来,他总是累得骨头都要散架,沾着床就能睡着。
2009年11月初,一场大雪给建好的大棚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避免积雪压倒大棚,温振带领村民拿着铁锹、扫帚,24小时呆在棚上。白天就拿着扫帚清扫大棚上的积雪,还要小心翼翼地防止踩破塑料膜,几次都差点从大棚上滑摔下来。晚上还不敢睡觉,继续观察雪情,及时发现险情,加以排除。
发展温室大棚,资金是一项难题。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温振发起成立了胡寨种养业借款担保协会,通过资金互助的形式帮助农户解决贷款担保的难题。与此同时,他多次和县、乡农村信用社沟通交流,争取到信用社给农户1万到2万元不等的贷款。再加上乡党委、政府帮扶大棚户返乡创业,彻底解决了资金难题。
在短短一年内,胡寨村就发展冬暖式温室大棚24座,日光温室32座,油桃大棚9座,年产值达150余万元。在温振的带领下,胡寨村的温室大棚形成了兰考乃至周边地区蔬菜种植基地。
初次创业的成功激励温振更加坚定了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2012年,他又联合其他3名大学生村官共同出资150多万元,流转承包土地512亩,种植红薯、水果红薯、特色红薯、紫薯等,吸引了近800户农户加入,注册成立了兰考县众村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与此同时,温振还建起规划120万公斤(现已建成50万公斤)储存量的标准化储藏室和红薯粉条加工企业。温振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科学种田做示范,围绕标准化基地建设,带领村民走上了农业产业化道路。
从2008年至今,温振已经当了5年多村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温振凭毅力干工作,靠吃苦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希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他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与此同时,温振也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河南省十杰大学生村干部、开封市十杰大学生村干部等,并光荣地当选了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党代表。
温振吃苦耐劳,敢于担当,以人为本,心系村民。他去郑州考察市场时,得知村里的种植能手胡现坡一直希望买到优良红薯种,他就特意到河南省农科院帮他买了50斤红薯种。当温振得知贫困户何三家里好些天没有菜吃了,他就把身上当时仅有的800元钱都给了他。村民何磊的儿子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英语比较差,孩子的学习成绩牵动着一家人的心。作为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温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趁着中午和晚上吃饭前后的时间为孩子补习英语。半年后,孩子的英语成绩提高了,每次都能考90多分,感动得何磊不知道说什么好。
温振说,大学时他就参加了学校的“三农”研究会,又在农村工作多年,对于“三农”他感触颇多。他说,农业丰收则国家基础强,农民富有则国家强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定。近年,我市“三农”大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发展了,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然而,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入城镇,农民也加入到了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之中,更加凸显出发展现代农业对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已经出现,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农村地区部分村庄出现了“空村化”,将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人口的流动现象对农村社会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要想保证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不出问题,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政府除了要从资金、技术、物资装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在创新经营农业体系方面下工夫,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活力。
在荣誉和成绩面前,温振从未骄傲过。在他看来,村官头上顶着的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大学生村官只有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用青春回报自己的家乡,才能实现一个村官的自我价值。
温振只是几千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个,农村正是有了像温振一样的村官加入,优化了农村干部的队伍结构,弥补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有了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被带到了农村,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得到了提高。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高了素质,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本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温振说,农村舞台上充满酸甜苦辣,充满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村干部是他梦想的起点,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毕业以来的5年间,他实现了从学生到大学生村干部再到新农民的转型,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今后他扎根农村的动力与养料,他会在农村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