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泓先生坐在“孵咖啡”的沙发上,按着摄影师的指导摆着姿势,神情淡然,微微一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思维敏捷,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语速极快,同时却让人感觉他对这些都思考了很久。或许从创业伊始,凌泓的经历与思考,逐步形成了他今天的观点。
凌泓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中国人力资源网的老总。如今,他又以“创新智库”创始人的身份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与多年的老生常谈不同,凌泓对创新的认识更着眼于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创新能力的时候,这种静下心来的思考尤显重要——不停留在口头,而是俯身实干。在凌泓先生身上不仅能看到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也能看到一个企业家的聪明和洞察力。猎头伊始,他办创新智库,开临泉沙龙,同时也研究红酒,对地中海风情的餐厅情有独钟。
拍完照,回到座位,凌泓继续着采访,断开的间隙仿佛没有发生,脱口而出的依旧是有关创新的点点滴滴。
“今后和互联网没关系的企业几乎都会被淘汰掉,科技创新将无处不在。”
H:您如何定义“创新智库”,智库具体做哪方面的研究?
L: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在的社会迫切需要政策、绩效上的创新,所以我们成立了创新智库来进行创新绩效的考核评价,同时,我们对创新本身的研究。什么是创新;创新的人有什么样的特质;创新组织是怎样诞生的;哪些环境才能孵化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什么样的教育系统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什么样的社会管理系统能不断地赋予整个社会创新。这些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我们主要做几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政府的绩效管理,一个是创新创业的研究,接下来我们也会做创业沙龙。另外,我们还在筹建天使投资基金,其实国内这几年不管是天使也好,风投也好,都是热门。我们自己投了几个品牌,比如秀才网、临泉沙龙,以作为我们企业内部的天使投资。我们正在筹备创业旅行,去到一些成功的地方,走访一些成功的企业,和他们交流思想,或者到一些大学里面,去做一些交流。我们早期做创新创业是从猎头开始的,我不认为猎头仅仅作为是中介——猎头为组织寻找合适的人才。组织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需要猎头来找人才,一个是组织在快速发展,人才跟不上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是组织在变革,或者在创新的过程中,创业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往往是成熟的,变革的时候则需要一些变革性的人才。所以,猎头是根据组织当下对人才的需求,寻找适合组织发展的人,并非简单的人才中介。
H:您如何解读“创新智库”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L:科技创新已经融入现在的生活了,科技创新将无处不在,比如互联网。今后的发展,与互联网关系不大的企业很可能被社会淘汰。例如,文化创意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可能需要科技、互联网的手段来实现。我觉得科技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专业的领域不断的钻研、突破,还有一种就是领域跨界,比如我们把IT技术与传统的餐饮行业相结合;又比如说现在的传统快递行业——顺丰就是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这种创新是在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而进行的一种创新。这种变革的本身就是因为一种跨界意识引导下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创新商业模式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谈创新环境
“中国社会本身的价值系统就鼓励比较实在的东西,所以整个风气并不鼓励创新的。”
H:现在有一个共识令人遗憾,就是中国社会缺乏创新,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L:在过去10年,中国其实没有好好把创业文化孵育,所以社会缺乏创新,我们基本上引入的都是美国的MBA教育,把很浓厚的组织经理人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企业的组织细胞里。好处在于比较规范,但是创新在于不拘一格,在于天马行空。我们所有的法律,政策,价值观也都是扶持务实。中国社会本身的价值系统就鼓励比较实在的东西,所以整个风气并不鼓励创新的。政府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每年也投很多钱,但是总有些冲突,比如说大学是看不起创业的,最优秀的人才总是不被鼓励创业。这般现象与中国人潜意识寻求安稳有关。但是安稳真的可以永久存在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中国相反,美国则在传统的领域去鼓励很多创新,他的整个创新系统、文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目前,我们的“创新智库”就在做和创新有关的项目的研究评价,包括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我们怎样建立有效的体系去跟踪。企业需要的扶持包括更大的视野,多元的人才,现在的很多配套政策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完善。创新企业很大的问题就是找到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很难。企业需要更优秀的人才,但是支付不起更优秀的费用,很多责任成本都压在企业身上,这也促使着企业去创新。
H:您觉得创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L:我觉得从进化论来说,人本身就是不断地创新,才会诞生工具,直立行走等,所以人类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民族唯有创新才能不断地前进。无论是经济管理,价值观,包括人的思维哲学,社会管理系统,我们有的时候因为不够开放,导致了社会管理系统的滞后,造成很多矛盾,但是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东西,是一种反思,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好的。我们现在投资秀才网就是看到大学生高等教育与市场脱节,所以做了很多大学生心理辅导。一方面政府花了大量钱想解决就业,一方面企业又找不到人,我们想做的不仅是桥梁,还想做一些孵化,做一些引导,这就是我们对秀才网的定位。我们从来都不是以中介的眼光来看猎头,真正的猎头应该是能促进企业成长,如果仅仅是中介的话,那就只是促成了交易,抬高了价格,没有更深层次的作用。法律规则如何完善创新,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创新的研究现在仍停留在一个非常表面的水平。我们国家现在也意识到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十年对富于创新能力的,对社会有价值的,对社会进步有意义的企业能够创富,这个是我愿意看到的,而不是仅仅依靠房地产,投机来发展。现在的社会缺少真正的企业家,大多数都是商人,我们缺乏一种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社会商业价值的文明。
谈企业家与创业
“优秀的企业家是富于创造和创新精神的,他不吝惜分享他的经验和财富。”
H:上海没有像BAT这样的巨头公司,您认为原因在哪里?
L:我认为这和每个城市的文化有关,上海的文化就注定上海不会有“马云”,就算是香港,也不会有。上海是一个资本圈,成为一个优秀的服务业的诞生地是可行的,但是在服务业里面作对比的话,上海没有像顺丰这样的企业。上海所有的大学培养的人才都是偏金融的,适合一个完全市场化环境下诞生的企业。BAT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因素里面有两部分,一个是概念诞生以后政府的推动,第二个就是资源的过度集中。这个的话上海就比较难,不太有这个土壤。我自己在上海做了20年,我觉得上海在规范上比别人做得早,做得好,但是在规范之前的哲学性思考比较少。上海在全国来说,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是最好的,大量的钱都投给了企业,为什么回报不高。或许把钱给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去做效果会更好。这样能够使得上海成为一个更公平的市场。
H:您觉得合格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L:企业家和商人不同,我觉得优秀的企业家是富于创造和创新精神的,他不吝惜分享他的经验和财富,但这不是说企业家的优秀与否应该用钱去衡量。企业家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经营的本质。企业家不仅仅是创造财富,也在培养人,在用自身行动贯彻企业精神。
H: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创业特别难,没有创业机会与商机了,您怎么看?
L:我认为,现在的环境主要是两方面,没有商机是一个客观事实,现在大量的资源是掌握在大型企业手中的,造成垄断。很多的小企业做起来也只是为他们服务或被收购。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创业文化,创业者本身缺少创新。
H:您对现在的创业者有什么忠告?
L: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踏踏实实,先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多读书,多交朋友,要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把眼界打开,独立,不要太过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