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人生轨迹
4月16日晚上9点多,在号码为223的寝室门前,蔡洁挺的室友小庄外出跑步归来,“看到那始料未及的一幕”——蔡洁挺“用自缢的方式选择了离开”。
同学们的回忆里,蔡洁挺是班上的“学术帝”,因成绩优异而被免试保送读研。留在寝室书桌上的遗书里,蔡洁挺吐露了做出这个决绝选择的最后心迹:“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无颜以对”。
毕业焦虑症
历史系一直是中山大学的强势学科,但这个让学生们“倍感傲娇的专业”在面对市场时就不那么强势了。作为历史系毕业生,找工作压力不小。本科毕业时,奔波在各城市间找寻工作的学生曾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很多人不知投了多少企业,回应却寥寥无几。尽管选择标准一降再降,可还是以失败告终。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毕业生对于未来的焦虑心态普遍存在,一所一线城市理工名校的硕士毕业生坦言:“越是好学校的学生,找工作的心理落差越大,会倾向于自责,觉得对不起所有人。”
甚至还有个别受访毕业生称,面临未知世界的诸多不如意,失眠常常光顾,有时在挫败和孤立中确实处于崩溃边缘。
冷门专业对口工作“难得”
蔡洁挺的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专业对口的工作基本集中在博物馆、纪念堂,但其中机会非常“难得”。
广东省博物馆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生羡慕的地方,工资高,各式展览也多,可招聘条件让人望而生畏:“一般都要海归。”
格局说(By 郑飞剑) 曾经我在毕业时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后来便选择了逃避——考研。
读了三年书再次出来面对社会,这时候我的专业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不受欢迎了。我本以为可以开开心心工作获得足够的报酬,却再次迷茫了。时间、收入,都不是我最初想的那样。
我开始在网上寻找出路,幸运的是我看到了《趋势的力量》这本书,进而了解到格局生涯。自此,我开始知道自己的错误源于没有正确认识社会的需求。我的所有出发点都是个人的需求,而非这个社会的需求。
这篇新闻中自杀的蔡同学,应该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但他的悲剧也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他是曾经的“学术帝”,但在面对工作选择的时候只知道专业对口,同时也将在校时获得的尊重和成绩变成了自己的障碍。
在接触格局生涯之前,我也认为历史是一个难以找工作的专业,但是现在我却不再有这样的想法。
首先,大学里的专业并非那么重要。在这个大学生批量生产的年代,从大学出来后至今还在做着相关工作的人有20%就很不错了。中央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就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从前端预防来说,缓解结构性就业难的现状,还需要改变高校学科专业趋同的状况,找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契合点”。我认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本身就是方向性的错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其次,历史系的名人从电视到书架,比比皆是。难道不能给这些只知道“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启示?每个年轻人走出校门的时候都要有信心,不要被专业和学历限制了选择和未来。
希望格局生涯发展越来越好,可以帮助减少这样的社会悲剧。因为格局传递的能量真的不只是找到工作那么简单,而是让大家找到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
欢迎加入:一二四六三四一二三 我在qun里等你
前几天看到这个自杀新闻,我感到十分惋惜,恨自己怎么还没想出一个好的办法让大家接触格局生涯,尽早打开自己的格局。今天,大家看了这篇文章一定有好多感悟吧,大家可以加入我们,和我们一块成长,打开格局,改变应试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思维,早点找到自已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