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大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国招聘活跃度表现强劲,受全国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的影响,2010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继续呈现良好态势,就业形势继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缓和趋势,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过去,市场供求状况已大体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本季度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数据由: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山西、浙江、黑龙江、江苏、青海、云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四川、重庆、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宁夏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安、沈阳、成都、哈尔滨、青岛、广州、深圳等7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南昌、贵阳、长沙等3个省会城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
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与上季度相比,企业提供岗位略有上升但求职人数呈下降趋势,这种供求双向变化,是导致第四季度就业压力进一步趋缓的直接原因,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拉动就业需求扩大、求职人员寻求工作的受季节性变化“双管齐下”的结果。但是,劳动力市场压力缓解主要还是需求扩大带来的。当然,就业需求扩大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经济是否能够继续稳定发展,仍是劳动力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
第四季度进入人才市场的招聘单位数在上季度增加的基础上以良好势头持续上涨,涨幅为1.3%,私营和个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较前几季度增长明显。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海外投资者利用我国政府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机遇使外商投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大大提高了一线城市的招聘力度,并相继惠及本地市场,使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从中受益。同时,我们还看到海外资深专业人士返回国内,带回了新的经营实践理念,这也极大的刺激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本季度,民营经济企业依然为招聘主体,按照单位性质招聘排名前4位的依次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招聘单位总数的42.9%、17.0%、13.6%和13.6%。
市场需求走势在短期内仍将供过于求。根据数据统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在短期内仍然是人才市场招聘的热点,也是求职人员主要集中的专业,招聘数量前10位的职位占总需求的73.31%,第四季度人才市场供求前10位的专业排名情况如下:
市场营销类人才长期居需求榜首,特别是专业营销技能较强、有一定行业背景、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端营销人才最为紧俏。不过,刚走出校门的市场营销人才用人单位招得少。建议这些类毕业生应先放下身段,找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位先就业,待时机成熟可改行做市场营销。
职位需求中,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占5.33%,本科学历的占50.32%,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46.27%。求职人员中研究生学历的占5.67%,本科学历的占52.13%,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42.2%。按招聘职位所需学历的分布比例,显示如下图:
今年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明显降低,发现明确硬性要求应聘者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不足六分之一。少数单位甚至没有对学历做出任何要求。企业发展急需人才,不设学历门槛,是希望在招聘时能够多一些选择,不希望有能力的应聘者被学历挡在门外。尽管放宽了学历要求,但企业的用人条件并没有降低,企业选人更重实用和务实,更加注重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从业经历,对求职者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力度继续加大。招聘技术类和技术型营销类岗位数量最多,但在这些岗位上,往往实际经验比学历更重要,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虽然对应聘者的学历没有特别设定,却提出了“3到5年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由此可见,随着应届毕业生求职高峰的临近,应届生的就业形势将依然严峻。
第四季度,人才市场各专业的职位供求比在1:2.07到1:2.58之间,计算机、文秘、机械、建筑等专业供求比稍高,比例分别为1:2.58、1:2.53、1:2.38和1:2.34;工商管理、财务、电子工程等专业供求比较小,比例接近1:2.10,显示如下图:
在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情况呈普遍增长趋势。而行业活跃度同样保持强劲,尤其是金融服务行业,海外投资者利用中国政府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对该行业提供了支持。支持性职位也在其强劲增长中受益,进一步提升了对金融支持性和运作性职位的需求。零售和制造业受奢侈品需求提振,业已步入稳定的恢复状态。预计2011年的市场前景仍将保持各行业稳定持续的增长态势。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回暖与我国就业形势的持续转好,党中央、国务院,继续贯彻落实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稳定市场、扩大就业的政策(在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底出台了17项就业政策,侧重于战略性就业和保护性就业,并将重点关注全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就业岗位拓展和就业技能提升等方面),并在各地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缓解了当前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第四季度,全国各地接连举办了多场综合型大型招聘会及人才交流活动,形式多样而灵活。另外,还加大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等就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市场积极有效地进行人才资源配置,使人才市场发挥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和通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