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才是拯救“中国制造”的核心
“中国制造”的困局,已经引来了外媒的关注。最近,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等很多外国媒体都报道了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这些报道的结论都指向一点:“中国制造”将淡出世界舞台。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数年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原因,廉价几乎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但最近几年,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带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减少,使得人口红利释放殆尽,这从根本上推高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成本。
传统制造业优势的hr369.com丧失,给中国带来的最大问题或许是失业问题。考虑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传统制造业又是以大量的劳动力为支撑的,一旦制造业没落,失业人口势必会大幅增加,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对于任何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就业永远是确保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
事实上,传统制造业没落的趋势的确已经出现。在中国制造业用工成本升高的状况下,一些企业因为无力承担,已经或正在面临倒闭,而另外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更低的地方建立工厂。以富士康为例,在中国内地,约有140万富士康员工,由于用工成本的原因,近些年富士康正逐步将内地工厂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在这些国家,用工成本只有中国的一半。
曾有学者提出只要“中国制造”成功升级为“中国创造”,就不用担心中国经济的未来。对此,姑且不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包括行政职能转变等诸多制度更新作为前提。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即使“中国制造”能够成功升级为“中国创造”,对于总就业人口近8亿(超出美欧总和)的我国而言,亦难以解决“就业”这一中国经济的核心要旨——这是因为,即使我国制造业通过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取代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重新获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用工的角度讲,企业进行升级后,由于企业性质的转变,需要的员工会相对减少,而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会相应提高。而这显然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因此,谈及拯救“中国制造”,其核心着眼点应聚焦“就业”二字。欲保持我国经济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可持续增长,通过相关制度创新以助推“中国制造”成功升级为“中国创造”,这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在更广阔的层面进行思考,如何才能在产业升级“稳增长”的同时,确保做到“稳就业”和“促就业”?
就当下而言,首先,我们应逐年加大更为普及和更为公平的民生保障投入,民生保障是社会稳定之基石,尤其是在经济增长进入回调区间的情况下;其次,我们应加快二次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对贫富悬殊过大的扭转,既可为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创造条件,更可释放社会基层的创新活力;还有,户籍制度改革应尽快成行,通过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为全要素生产力更为合理的流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