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48.7%大学生因未处理好档案而留遗憾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69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5%的受访者表示毕业办理户口、档案、组织关系时遇到麻烦。具体来说,53.5%的受访者指出档案关系办理流程繁琐不清、33.3%的受访者感到组织关系没有地方迁移、32.8%的受访者觉得处置时间过长,耽误事。
唐山师范学院的王楠毕业后为了方便,将户档放在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但是整个处理过程让她备感“糟心”。王楠说,每年办理档案的毕业生很多,但是人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少,且业务不精,态度不好,而且效率又低。“我们自己也不清楚应该带什么手续、证件去办理,这些复杂的手续办起来相当耗时耗力。”
在毕业手续中,哪些是最难办、最麻烦的?
58.1%的受访者认为最难办的是人事档案,39.1%的受访者认为是户籍,36.7%的受访者就业三方协议。此外,还有“报到证”(29.8%)和“党、团等组织关系”(18.3%)等。
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的刘思涵向记者抱怨,党组织关系的办理太折腾人。她毕业后想把党组织关系转回家里所在的社区,但学校开的函只到她所在的地级市。“还没有进一步说明,区、街道办、社区,我一级一级去开函转迁,从报到到党组织关系落到社区,整整用了三天时间”。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介绍,毕业以后档案的去向让每个学生都很头疼,学生们不知道哪里可以接受自己的档案,异地生源的档案在当地还不一定能放置。此外,在人才机构挂靠的户档,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压力。学生开证明会比较繁琐,以后职称晋升等问题也要靠挂靠机构办理,这些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2016年1月广东省将首先取消了档案挂靠费,这肯定利于提高大家办理相关手续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挂靠机构没有这些收入,学生在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更多障碍”。陈潭说。
调查显示,毕业时,74.6%的受访者担心档案处置不当对以后会造成影响,26.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担心。48.7%的受访者表示因毕业时未能处理好户口、档案、组织关系,而留有遗憾。
对于造成遗憾的原因,47.2%的受访者认为是相关工作人员不耐烦而造成疏漏,46.6%的受访者认为是缘于对信息了解不全面,38.8%的受访者表示对地方政策法规不熟悉,而31.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办理程序复杂繁琐。
其他原因包括没意识到档案重要(26.2%)、迁转手续办理繁复(24.7%)、找工作忙无暇顾及户档(22.3%)、用人单位不重视或不用档案(22.3%)、不懂什么是干部身份(15.4%)和工作后将档案遗忘了(11.7%)。
华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科员陈永晴介绍,学籍档案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学生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毕业后打电话询问一下档案到了哪里,有问题及时处理。“现在很多毕业派遣手续都比较优化了,比如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党组织介绍信等,学校会统一发到学生手里,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去办理报到手续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学生往往超过办理期限才想起来,又得来回跑,还有的事隔几年,等用到了才回来补办,大学、高中又要重走一遍。”
对于加强人事档案建设,67.3%的受访者建议简化办理手续,53.9%的受访者提出强化档案的服务意识,49.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提高档案信息的动态更新。也有受访者指出,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46.9%)、提出要改进和完善档案的功能(42.1%)、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32.2%)、在高校开展有效的档案宣传和相关知识普及(26.2%)等办法也非常必要。
周永晴介绍,针对大学生就业派遣等问题,华南农业大学每年都会制作《就业手册》,人手一本,对毕业生在就业派遣过程可能会有的疑问都有详细的解答。同时,学校还会组织《就业政策与派遣流程》的专门讲座,详细解析国家的就业政策及派遣的各项流程。但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自己要重视,该关注关注、该按流程办事就要按流程办事。
陈潭认为,纸质化管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议将档案管理电子化。这样查阅档案、调阅信息都会比较方便。他同时指出,档案管理的人为性很强,档案材料失真、注水情况很难查实,组织意见实际上也是个人的意见。人事档案制度还影响了人才的流动,有人为转档案关系花费几十万元。既然国家充分促进社会流动,“档案更要回归它本来的意义,定位为个人的信息记录以及信用的凭证,而不是看得太重,反而成为一种管理工具”。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一线城市所占比例为40.7%,二线城市比例为34.3%,三线城市比例为18.8%,四线及以下城市比例为6.1%;从受访者的学历来看,博士及以上的比例为1.8%,研究生学历为11.0%,本科学历为64.0%,专科学历为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