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企改革引世界热议 或淘汰“僵尸企业”
“中国即将开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宏大的一次国企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人社部等五大部委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相关情况,引起全球媒体高度关注。昨天,有关国企改革的最新消息与中国产业工人的配图纷纷登上hr369.com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醒目位置,“混合所有制”一跃成为描述中国经济最火爆的流行词:“这场改革将是积极的”“僵尸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没有完全仿效淡马锡模式”“改革将提高国企经营效率,但可以预想会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抵抗”……“历次国企改革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1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经过以前历次改革,现在剩下的国企都是国企中的精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方向的企业,“所以这次改革跟以前不一样,必须非常慎重”。
“这场改革是积极的”
“中国推出臃肿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方针”,彭博社报道称,此次改革的目标在于扶植有效率的经济,加快经济增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彭博社说,这次国企改革的计划与之前的国企改革相比是“空前的”,“它意味着丰富的机会,将吸引世界各地资本的注意”。
“这是中国在过去20年来对国企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所涉及的企业在中国价值10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中占主导地位。”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报道说,在14日举行的国企改革吹风会上,中国宣布改革“僵尸企业”,同时鼓励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混合”——“这正是我们关注的”,新加坡星展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本说,“很高兴听到中国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文章引用专家的话说,国企改革将使中国经济增长每年至少提高0.33个百分点。
“中国有逾15.5万家国企,雇用着数千万员工,涉足各行各业,包括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全球用户最多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英国广播公司这样描述此次国企改革的规模。
“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启动了国企改革的新进程,表明即便是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仍致力于推进改革。”《华尔街日报》这样说。
“彻底改革表现不佳的国有企业是中国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中的一件,但如果处理不好,重组会导致很多人被解雇以及社会不稳定”,美国《匹兹堡邮政公报》14日报道说,这场改革将是积极的,有助于提升经济动力以及使增长更可持续,部分私有化将帮助在国有公司内建立“制约平衡和激励制度”。
在谈及国企改革的原因时,《华尔街日报》说:“中国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均遭遇了持续的产能过剩问题,例如钢铁和煤炭行业,并且许多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信贷及其他资源,令民营企业及消费者陷入困境”。
英国路透社14日报道称,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国企改革已变得更加紧迫。韩国《首尔经济》也认为,中国国企改革是为增长放缓的经济寻找突破口,国企业绩下滑是中国GDP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韩国先驱经济》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乎中国经济能否走出低谷。
“并非私有化计划”
“中国国企改革的实质是部分私有化”,英国《卫报》试图这样概括此次国企改革的内容,不过大多数外媒还是使用了更为准确的“引入私人投资者”的说法。伊朗新闻电视台这样解释中国的国企改革:“国企被允许引入各种各样的投资者,使所有制混合化;与此同时,更多国企会被鼓励进行重组,为它们进入股市铺路;同时政府鼓励私人投资者购买国企的股份”。文章强调,这一改革计划“并非私有化计划,政府的目标是为了向国企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法新社14日报道说,目前中国国家直接经营着超过100家公司,包括关键领域的庞然大物,例如运输、能源生产和武器制造领域,现在政府决定通过给予私人资本更多机会,并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之前有报道称,中国正在考虑合并大量国有大型公司,创造大约40个“全国冠军”,这应该也是国企改革的一部分。
据知情人士对《华尔街日报》称,在拟定国企改革计划时,中国官员研究了新加坡国有企业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的经营模式。在淡马锡模式下,新加坡政府将自己限定在股东的角色,获取该公司的股息,但将日常经营交给资产投资公司以市场薪资水平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不过该报认为,最新公布的中国国企改革计划“没有简单仿效淡马锡模式”。报道认为,计划强调“在股权多元化的过程中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该计划鼓励私募基金与石油、电力、交通和其他公共服务行业的国企共同投资项目,但重申政府要对这些战略性领域持有控股股份”。
“混合所有制是未来国企的改革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14日对《环球时报》说,我们需要警惕重蹈当年苏联国企改革的覆辙。国企证券化是为了全民分享国资增值福利,不健全的资本市场很容易让散户成为牺牲品。他说,外媒对中国国企改革的理解“部分是准确的”。我们必须承认,国企改革的一大方式就是允许私有投资者,甚至外国投资者进入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有些人担忧中国的自来水、食用油等产业被外资一个个地收购过去,“外国人控制了我们的国计民生”,这纯粹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的只是竞争性商业性国企,而不是公益性质的国企。另外,即使外资收购或入股一些国企,它面对的同样是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受到中国消费者的监督”。
针对“精华国有企业”的改革
澳新银行的分析师表示,这个国企改革方案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改变游戏规则”的一件事,但称“国企改革仍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海峡时报》称,加快改革步伐可能刺激投资者猜测哪些公司将会重组,从而进一步助长上海和香港股市的波动性。日本NHK电视台称,中国的改革方案表明,国企将采取把干部报酬和企业业绩联动的机制,或者增加从外部招聘的经营者,但同时也强调加强执政党对国企的主导。
共同社评论称,这次国企改革目的是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但可以预想会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抵抗。《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这份国企改革方案是“多方利益团体达成的妥协”,“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前前后后进行了很多次。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承包经营与放权让利;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政企分开与两权分离;十四届三中全会推出了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股份制与深化国资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唱响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大篇章。
赵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历次国企改革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90年代“抓大放小”,使大部分中小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国家甩掉财政包袱,加快了结构调整。而当前是对精华国有企业再进行改革。赵英说:“我相信这一轮改革,将使中国国企提高效率,甚至达到外国国有企业的表现。”
国企改革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和中国一样,很多国家都有国企改革的经历。一些国家的国企数量已经很少。比如撒切尔夫人时期,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目前仅拥有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国家核能实验室等在内的20多家国企,由隶属英国政府的国有股东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通过一系列民营化改革,将铁路、航空、长途电话通讯、热力和天然气供应等行业放开经营,引入竞争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日本长期以来也不断进行着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交通、邮政事业到水电,都从国有走向民营。从目前看来,各项事业的民营化的确给国民生活带来一些便利和实惠,也提高了资金的运营效率。但民营化也造成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由于强调效率经营,一些偏远地区的邮局已经随改革而消失。
韩国人一般称国企为“神的职场”,意思是连神仙都羡慕的工作。然而到2013年年底,韩国295家国企的负债率超过200%,成为威胁韩国经济的定时炸弹。朴槿惠上台后,摆出“整治国企的姿态”。时至今日,国企的福利和负债有所减少,但国有企业改革中引入企业分解、民间参与等竞争规则仍没有任何成果。韩国《新东亚》等媒体近日还批评政府说,公共机关负责人仍然使用“空降人士”,对企业经营管理一窍不通。
法国号称西方阵营中的“中央集权型”国家,在国企改革方面有独到经验。法国政府采取的是一种“双向混合制经营政策”,不仅在国有企业中吸收私人资本,也在私人企业中进行国家参股,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间接地控制国家战略企业。以雷诺汽车为例,已经分不清它到底是国企还是私企,目前,雷诺集团拥有日产43.4%的可投票股份,日产也拥有雷诺集团15%的不可投票股份。今年4月法国政府持续买进雷诺汽车股权,现在持股比例接近20%,于是,现在法国政府在雷诺集团内的话语权显然要高于日产公司,这可能影响两大汽车制造商长达16年的合作关系,也足以挑战雷诺现任CEO戈恩的地位。因为只要法国政府在公司中持有一定的股份,就有权派出政府代表。
“实际上,中国的情况很复杂,国企改革也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曹和平对《环球时报》说,比如照搬淡马锡模式无疑是“懒汉思维”,新加坡只是个城市国家,半个滨海新区那么大,一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当然能够有效管理所有国资。但在中国,只有通过建立健全一级和二级资本市场,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本交换,盘活国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