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在世界上存活了不止5000千年的古老国家,这个兴盛过也衰败过的帝国,这个经历了二十多个王朝更替的古老国家,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
——且是生机勃勃地。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在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军无条件投降。
这是历史,我们有什么资格可以否认,甚至遗忘?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余万。六周之间,血染南京,南京城沦为人间地狱。
我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内灯光有些昏暗,人声嘈杂,人群拥挤。即使是10月,空气仍然燥热。我看着那些展示的图片,还有那些证物,包括其旁边的解说。走马观花,我只能在人流中穿梭。拍照的人有,说话的人有,许多中国人簇拥着,从一个展区涌到另一个展区。而外面,还有一大批人等待涌入。
馆外是个很大的广场,有两座雕像。一个是一只和平鸽叼着一根橄榄枝,而另一个,则是一个哭泣的女人抱着个死去的孩子。
国破家亡,平民也难逃魔掌。不仅王侯将相,还有平民百姓也要被拉去陪葬,用血染红侵略者的胜利。国破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逃?家亡了,还有什么亲人可以依靠!外面是一片腥风血雨,不意味着留守或逃亡可以有绝对的胜算免除血灾。面对着残忍的敌人,人们霎时醒悟:如果不采取行动,那滴着血的刺刀和冷酷的子弹下一秒就会穿透自己的胸膛。
于是人们开始奋起反抗,终于取得了胜利。罪恶终得严惩,冤魂终得血祭。
但馆内有些图片我没有去看。因为不敢。那些哭泣的,绝望的,痛苦的人脸,那些冰冷的,血迹斑斑的,破碎的尸骨,我不敢看一眼。走出纪念馆,习惯了昏暗的眼睛有些受不了外面刺目的阳光。馆外的广场上,还有一个水池,有许多人坐在水池边缘,还有些孩子从水池里不深的水中拾起石头扔回水池。我记得好像在哪一本书上看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的那个水池里每一颗的石头,都象征着一个死难者的灵魂。面对着那些人和那些被拾起然后丢回水中去的石头,我不知道我该说些什么。或许这只不过是在玩而已吧。
日军屠宰的场地不止南京。而南京为什么会出名?因为在这里30多万人死在了刀光剑影之下,而尸体或被烧掉,或抛入江中,或被肢解,血色染红了夕阳。
废墟。破旧的,被铁栅栏保护起来的一小片废墟。
圆明园的废墟,只留下遗址。数不清的游人穿梭在绿柳红花间。白色的断垣残壁,在一片花花绿绿中显得是如此突兀。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惨白的大理石在阳光闪着刺目的光,让人有种要眩晕的错觉。1860年,北京圆明园在熊熊大火中褪尽了金壁辉煌的外表,所有的一切宝物和美景都消失在了哄抢与冲天的烈焰中。留下的残骸,被称作了“遗址”“废墟”。难以想象的是,英法强盗在哄抢时那脸上贪婪的表情,那些因为太大而无法搬运被打碎的无价瓷器和珐琅器,那些被浓烟烈焰吞噬的树木花草。看着历史时,没有真正感受到它。而回到历史时,却发现事实让人实在是不寒而粟。
你真正地触摸过历史吗?你真正地聆听过这片大地的心跳吗?
伤痕斑斑的中国河山,什么时候,这些伤口才会愈合,这些疤痕才会消失?心里面留下的刻骨记忆,曾经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淡化,直到被时间溶解其中?我只不过是一个站在21世纪角度看中国历史的孩子,内心却也无法抹去那屠杀的可怕,那废墟的惨白,那伤口的触目惊心,那伤疤的横亘万里。不过是一瞥这五千年,就无法忘怀。
曾经的中国,清朝末期的中国,那么虚弱,又那么美味,让西方列强都觊觎垂涎三尺。难以忘记的是这么一幕:一群西方军官在开会,会议上有个人送进来一个蛋糕,样子就像那只东方的雄鸡。中国国土的样子像只公鸡,而此时的那个蛋糕,被做成这种形状。然后一些人用刀把那个蛋糕切割开来,这意味着那时的中国在他们看来只是令人宰割的猎物。但现在不同了。中国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弱小无力的国家,它现在已经有了力量和资本去反抗,去让世界认识它,认为它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历史是前人送给后人的礼物。从这个无价的礼物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很多。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国人,我希望中国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强大,不是像以前的“以天朝自居”的那种狂妄无知,而是要让整个世界都由衷地认可中国是一个大国、强国。
7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光辉延续至今天。无法忘记的痛苦,无法洗净的血腥,无法愈合的伤口,无法更改的历史。那么,就请我们共同努力,让那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二十四个字,彻彻底底地在将来成为中国的形容词——
崛起吧!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