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历构成。从表2可知,约61.56%的企业员工文化程度为高中或高中以下,本专科学历人数占35.70%,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数仅占2.74%。可见温州市的企业员工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说明我国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表2)。
4.员工籍贯。来自温州市的员工占26%,来自浙江省外的员工占64%,大多数员工来自人口较多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如安徽、四川、江西、贵州等(见图1)。
图1 企业员工的籍贯构成情况
(二)学习现状
1.员工学习的态度。8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对培训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他们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很高的学习效能,认为自己需要参加企业教育培训或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中大多数20岁—40岁的员工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对职位的追求、薪酬目标的渴望,对新事物新知识的需求以及希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人沟通技巧、家庭理财和法律知识等内容,表明他们热爱生活和学习。因此,企业要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有正式培训的学习形式,还要有非正式学习的形式,不断满足员工对多元化学习内容的需求(见图2)。
图2 企业员工的学习态度
2.员工学习的动机。在调查员工的学习动机时,选择增加收入、升职和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比例较高,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收入的人数占38%,排名第一位,这说明多数员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增强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员工首先要满足自己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保障自己的衣食住行,希望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职位,能够安居乐业。除此之外,他们还注重学习的短期效益,究其原因,可能是为解决工作中某一具体问题而学习,针对性强。他们愿意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以解决现实中的客观问题,增强可雇佣性,以期得到领导的赏识重视,为将来升职做好准备。在员工的这种学习动机下,中小企业更应大力增加员工非正式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见表3)。
3.员工学习的途径。目前企业员工的学习方式基本上还是以面对面为主,教室集体授课形式和讲座论坛形式分别为56%和43%,网络学习形式仅为21%。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员工认为随着计算机硬件、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来网络学习可能成为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年轻的员工,都有智能手机,都能熟练使用微信、微博和腾讯QQ等社交流行软件,容易接受新媒体,因此对网络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平台与内容期待很高。中小企业应与时俱进,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增加员工非正式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企业的实力(见图3)。[4]
4.员工学习的内容。在调查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是所需要和感兴趣时,多数员工认为最需要培训的是“人际沟通技巧”,占60.92%;其次是“专业技能”,占56.47%。作为新生代企业员工,他们更关注如何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重视沟通艺术,希望能通过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营造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让自己身心愉悦;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以获取稳定的职业岗位和丰厚的工作报酬,或希望能得到领导的赏识而升职。还有一些人希望能学习一些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为自己将来回到家乡创业发展,或被提升到管理岗位做准备(见图4)。
图4 企业员工的学习内容
5.员工学习的障碍。阻碍员工学习的因素很多,组织的支持力度、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业余时间、经济状况以及自身因素(如文化程度、个人兴趣、发展目标等)对员工学习的积极性都有一定影响。多达61.43%的人认为学习时间最难安排,因为每个成年人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都不同,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无法避免,加上工作繁忙紧张,下班后又要处理各种私人事务,与学习时间有冲突时,就会对培训产生抵触的情绪和被动地应付,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员工非正式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能学习到一定的知识(见图5)。
图5 企业员工的学习障碍
6.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调查何种教学方式最受欢迎时,大部分员工喜欢通过互动探讨或拓展方式来进行,只有11.11%的人选择自学方式。这主要因为员工年轻热情,有活力,参与互动积极性高,渴望把学习机会当做与其他员工交朋友的平台。这为员工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契机。通过非正式学习,不仅使员工交到朋友,也在交朋友的同时进行学习,实现员工之间经验的传递,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见表4)。
7.影响员工培训效果的原因。认为“培训方式单一,都是理论讲解,缺乏实践”、“由于上班,没时间听课”和“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的人数分别占52.29%、44.05%和34.77%(见表5)。培训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培训组织方式单一,过于注重文化理论学习,轻视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设备、培训师资与培训场地方面还需要改进等。因此,企业要注重运用新型的学习形式即非正式学习,让员工能够有效地学习。
(三)实施非正式学习的准备
目前,企业安排的培训多数是有组织、有时间、有地点、有目标,学习场所一般为单位培训教室、宾馆会议室或社会培训机构的学习课堂,制定的培训计划多是短期的、零散的,没有整体系统的科学规划,部分课程内容甚至是一些员工早已掌握的知识,从而造成培训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国中小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个体学习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将越来越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企业而言,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自律性,营造适合非正式学习的氛围将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以在工作、生活、社交过程中实施的学习形式,非正式学习已引起众多企业组织机构的关注。非正式学习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充分利用零散碎片时间来完成交流和顿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培训成本和达成学习目标,解决以往企业培训效率低、效果不明显、时间无法安排等问题。学习形式或许是经验交流会,或许是技术帮扶,或许是上下班路上的愉快交谈,所达到的培训效果是良好的。特别在Web2.0和4G时代,随着各类社会性软件的涌现和移动学习的推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公交车、地铁、图书馆、车间、活动室等,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因此,企业要注重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员工在愉悦的氛围下交流与沟通,提高员工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四、促进中小企业员工非正式学习的策略
(一)政府支持,为员工非正式学习创设公共服务
作为一种不以明确的组织形式开展的、自发进行的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的学习形式,非正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符合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潮流。政府和组织要适当引导,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加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动物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安排学习场所,设立培训、活动展示、交流讨论的活动中心,营造适合非正式学习的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体对社会性网络工具的使用更为普及,因此要加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虚拟社区开发,如五分钟微课程系列、网络公开课等,让员工在零散的时间里进行碎片化学习,提高交流频率,增进友谊,分享快乐,获得个人成就感,有利于促进全民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企业参与,为员工非正式学习营造“乐学”环境
企业要加大对培训的投入力度,在组织层面上对员工非正式学习进行鼓励和支持。应充分考虑员工的学习时间、个人意愿、学习氛围、经济基础等因素,建立长期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在设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时,要考虑员工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效能感。鼓励员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宣传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是个人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发挥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养成对知识的积极探寻习惯,并通过开展各类互动式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和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鼓励终身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非正式学习的基本要求,企业应重视搭建非正式学习平台,营造“乐学”的学习环境。一是学习内容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技术培训,要有宣传企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的企业文化课程,要有围绕员工素质提升的文化类课程,也要有探讨社会热点的时政类课程,课程内容应该包罗万象、品种齐全。二是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正因为非正式学习不需准备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和学习内容,因此形式可以多样化,企业可以组织网络课程学习、安排专题论坛、经验技术交流、依托兴趣成立学习共同体等。三是重视硬件环境建设。正因为非正式学习可以“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企业在硬件配置和建设上应当加大投入,如为员工提供专家在线咨询,构建网上虚拟交流社区,加大图书馆环境建设,建设能供小范围交流的小型会议室或职工活动室等。
(三)个体重视,树立非正式学习理念
作为员工,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提高学习力,珍惜企业在各种场所安排的学习活动,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水平,不断充实自己,获取各类资格证书。对于缺乏自信和技能的个体,可以重新打造非正式学习的基石,形成新的兴趣,找到自身的潜能所在,探索和了解社会,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改善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
员工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主动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树立学习目标,并在组织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下,实现非正式学习,与他人共享知识和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根据自身兴趣以及时间安排,开展非正式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利用企业和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如图书馆、体育场所、公共设施和各种公益讲堂,把学习场所扩大到社会和社区,把教育内容从单纯的书本知识扩展到科技、文化、体育、家政等方面。这种个性化的非正式学习可以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整个组织的学习力与凝聚力,有利于企业和员工个体协同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