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岁的马利明是山西昔阳县人,在广州房建公寓段东楼管车间空调班工作并担任班长。尽管有技术,而且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7年,但他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新年自己还是回原单位,不考虑跳槽,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马利明是10多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经人介绍来到现在的工作岗位的。“刚开始的时候工资是1200元。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又一次加工资后,现在除去扣除的‘五险一金’,能拿到手的工资达到了3500元了!”
收入逐年递增使得马利明的生活稳定下来了。他说,单位非常规范,每年段和工会都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及各项岗位的技能竞赛,比如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毽球赛、拔河赛等,又如厨艺竞赛、电工竞赛、管道工竞赛、叫班员竞赛、宣讲竞赛等,为大家搭建展示自己技能的平台,还有奖励,很鼓劲。不过,他坦承,“使自己那颗漂浮不定的心终于稳定下来的是单位的‘第二招’——解困。”
原来,去年底,跟他一个班组的组员劳务工王某被查出患有脑瘤,需进行开颅切除手术。王某41岁的妻子无业,家有小孩,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单位送来的1万元补助金。段领导、车间负责人都前往医院看望他,并叮嘱他好好养病,等养好病了欢迎他随时上岗。这件事情,不但让王某一家感动不已,也在马利明和其他在这里工作的300多位农民工中口口相传,大家共同感受那种守望相助的精神和大家庭的温暖。
马利明还告诉记者,事实上,以前跟他一起出来打工的老乡,现在月收入已经6000多元。老乡让他年后辞职跟他干,但他却不愿意。他说在外漂泊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份那么靠谱的工作,单位好,领导好,同事好,单位从不会拖欠他们的工资,有困难就找主管领导反映,有他们帮去协调沟通并解决问题,病了单位有补助,有单位领导同事关心,职工福利他们一件不少。而老乡们钱虽然挣的多一点,但风险大,有的老乡还遇到过欠薪!有的还饱一顿饥一顿的,病了都是自己掏腰包。相比之下,他还是选择现在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广州房建公寓段目前有像马利明这样的劳务工或外购劳务工377名,年纪最轻的一名劳务工高昱滢今年21岁,在这里干了3年了。今年47岁的赖城彪则与马利明一样在这里工作了17年。他们都告诉记者,明年将继续在这里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