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拿出1000亿元安置180万下岗职工,意味着这些从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被分流出来的职工,每人可以得到超过5.5万元的安置费用。如果考虑地方财政资金补贴,以及失业保险等保险资金支出,金额应该远超这个数字。对于那些被分流的失业职工而言,也至少算是个交代吧。当然,这只是理论层面的数字计算,具体如何分配这笔资金,还有待具体的安置方案。
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倒闭不可避免,而有企业倒闭就必然有人下岗。为此,新一轮下岗潮的话题去年开始就被热炒。网络上的骂声四起,认为不应该由普通工人来承担改革代价。事实上,这些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屹立不倒,也正因为地方政府有着同样的担忧。于是各种补贴各种照顾各种倾斜,让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僵尸企业就这样吸着纳税人的血、吃着反市场的肉,熬成毫无效率的汤,“反哺”着企业领导和员工。
而这,既不公平也没效率,更人为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一方面,对参与市场竞争的其他企业明显构成不公,干扰了市场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纳税人出钱保这些僵尸企业不倒,说是要保护就业维护职工利益,可是,这笔钱与其投给僵尸企业,显然不如直接用来帮助那些再就业有困难的老职工。无论是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还是维护老职工的利益,抑或尊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补贴失业职工都要远胜补贴僵尸企业。
如果真正“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些僵尸企业其实早就倒闭了,根本无需政府部门出手,市场“看不见的的手”就会毫不留情地出手。所谓清理僵尸企业,其实只是撤出权力干预的手,退回到尊重市场的位置上来而已。事实上,市场经济本不该存在什么“铁饭碗”,任何人都可能失业,在僵尸国企上班的自然也不该例外。员工失业,有失业保险兜底,有破产法规明确,安置他们本不是纳税人的义务。
这个意义上,“政府出资1000亿安置钢铁煤炭业180万职工”,其实不可能是责任兜底的常态,而只能算是人道主义的特事特办。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倒闭了,员工失业后都去找政府要安置费,那必然是纳税人所无法承受之重。之所以对钢铁煤炭业失业职工的补贴,看上去还有几分合理,实在是因为过去政府部门对这些僵尸企业大包大揽惯了,一下子撒手不管貌似有点过于决绝。
这也提醒我们,补贴僵尸企业的傻事,地方政府部门绝不该再干,企业的倒闭并不代表资源的浪费,代替市场机制做出刻意人为安排,只会增加纳税人的包袱,扼杀市场竞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