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选人才
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是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目前我国中学生唯一的全国性英语学科竞赛,是全国各级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评价手段和激励机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与支持。本竞赛提倡“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坚持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避免仅仅选拔“尖子生”参加竞赛。
以去年深圳赛区参赛情况为例,第二实验学校的学生首次参赛,就取得十分突出的成绩。该校学科竞赛指导中心主任陶继智表示,在全国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才不该只走高考一条“独木桥”。对于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应该给予施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众所周知,五大学科的全国竞赛成绩,可以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而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则为英语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门。有英语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网址:www.pengchengbei.com)报名,更加体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宗旨。
陶继智说,去年二实有一位名叫王纪源的同学,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王纪源的综合学习成绩并不算太突出,但是在英语方面有一定特长,且知识面很广。学校鼓励他参加竞赛,最终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凭借这个一等奖,王纪源同学获得了参加厦门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在自主招生的考试里,他也发挥出色,最终被厦门大学降分录取。他认为,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这样权威的竞赛,为有英语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表现舞台、更多的成才机会。
教学相长获益多
在去年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的过程中,二实的伍春华老师成为“功勋教练”。她带出来的学生有10人进入了复赛,最终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两个全国二等奖、一个全国三等奖,可谓战功赫赫。谈及参赛的体会,伍春华说:“这个比赛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们开拓了眼界,英语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伍春华认为,与普通的英语辩论、英语演讲比赛不同,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实力,考题的难度高于高考,题型也与传统的试卷不同,这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带领学生攻克这个“堡垒”,伍春华和她的同事们没少给学生们“吃小灶”。经过校内选拔后,他们为最终参赛的学生量身定做了“专题讲座”,即针对不同的题型,由不同老师分专题帮学生提升。如此有针对性的“备战”,让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在短期内有了一定的提升。“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伍春华说,他们整个英语组都在参赛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据深圳市英语学会理事长、深圳中学刘建双老师介绍,该竞赛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创办于1991年,已经成功举办了23届,逾8000万学生参加此项竞赛。全国各地教科院、教研室、教育学院、英语学会等单位积极承办这个竞赛,对于广大英语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提升业务能力、获得专业肯定的机会。成绩突出的指导老师可以获得优秀教练员证书,在评职称时也具有一定的分量。
理想高校“敲门砖”
今年的比赛已经进入报名阶段,陶继智很肯定地表示,二实的参赛规模会更大,参赛准备会更完善。而伍春华也说,有了去年参赛学生的出色成绩,后面的学生备受鼓舞。特别是看到有学长学姐,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升学“砝码”,学生们参赛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去年参赛的王梦尼同学,凭借一个全国三等奖,获得了多所高校自主招生的资格,最终被西南财经大学降分录取。这些鲜活的例子就在身边,使得学生们更加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据了解,全国有超过30所高校会通过这项比赛选拔人才,给予自主招生资格、降分录取等不同的“升学优惠”。
而且,刘建双表示,这个比赛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比赛只分初赛、复赛两个阶段,赛区参赛选手按照一定比例选拔奖项,这不会太牵扯学生的精力,反而更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伍春华说,学生们普遍反映,即使不能脱颖而出,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阅读和作文,因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更加具有锻炼价值和挑战性。所以,即使没有升学压力,高三之外其他年级的学生也都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自我挑战、实现梦想的机会,以赛代练,以赛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