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短缺是拥堵主因
伴随着公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长假短缺成为了旅游需求释放和旅游业发展的双重瓶颈。旅游意愿强烈,消费能力不缺,缺的只是长假。带薪休假比起2008年之前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春节长假大多数人要走亲访友,能拿来旅游的只剩下十一黄金周。因此,明知会堵、旅游体验不佳,依然选择国庆长假旅游的民众并非不理性,而是长假缺乏之下的无奈选择。
无论是《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还是《劳动法》,都明确节假日的宗旨是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权利和福利。虽然劳动者休假期间的消费行为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假日也能够以所谓假日经济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归根结底,节假日首先是劳动者的权利与福利,假日制度的任何一次改革都应该围绕如何增进劳动者的权利与福利来进行。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者的休假福利不断增长,法定节假日的总量已经达到国际中等水平。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们国家在地域上、行业上存在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的休假权利与福利也呈现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据最乐观估计,我国也仅有50%的劳动者享受了带薪休假,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大量企业连周五工作制都不能保证。
据相关报道以及对身在其中的朋友证实,有些国内知名企业,不仅没有带薪休假,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都是家常便饭。每周休息一天也都无法保证,遑论带薪休假?因此,无法回避的现实就是:假日制度的完善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带薪休假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和表征,很难跨越式实现。政府和执法都应该首先从保证周五工作制的普遍落实开始,花里胡哨的“小长假”、“小短假”以及看上去很美的“带薪休假”之类不应该成为重点。
当然,20多年来,假日制度与旅游经济捆绑,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毕竟旅游消费需求的产生与爆发性增长,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结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表征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有钱、有闲、有冲动”一个都不能少的旅游,无论是旅游消费需求的释放还是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假日的供给。无论是双休日制度的实行,还是黄金周制度的出现,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进,客观上都极大地增进了劳动者的福利,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春夏秋冬都应有长假
其实,从劳动者休假的权利和福利出发,当务之急是增加黄金周长假的供给。其一,我国社会转型非常剧烈,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异地就业规模扩大,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探亲需求不能仅靠春节来实现;其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在升级换代,民众从以前主要买家电、买车、买房的物质性消费,逐渐转向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征的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成为大众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其三,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需求。我国中西部地区不适合发展工业,但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致富都有赖于旅游业,而西部地区旅游客源更多的要来自于东部地区,没有长假供给就没有客源。
目前来看,长假的供应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分散型长假,也即带薪休假,但事实已经证明,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另一个是集中型的长假,也即黄金周。现在十一黄金周的拥堵实际上暴露的是劳动者非常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而不是简单的表象的所谓“秩序混乱”。笔者倒是认为,如果能恢复五一黄金周,同时在八月上旬增设“避暑黄金周”,这样春夏秋冬四季就各有一个长假,就能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需求,无疑比小短假、小长假以及“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带薪休假都更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突破长假短缺给中国旅游业带来的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