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围绕三个智能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主题,通过三个集成、八个关键领域的行动为导向展开,综合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将制造业三个供、产、销环节的信息集成化、个性化、数据化,使产品供应达到快速、高效、规范的智能化水平。
各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差异
目前,各国都在实行“工业4.0”这种高科技水平的工业化智能生产战略,但由于各国的国情、经济结构、文化水平等有所差异,因此推行的战略也不同。
1.德国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希望牢牢抓住制造业革新的机遇,掌控住全球智能制造业的话语权。2013年4月,德国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同年12月,又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使其快速进入“工业4.0”的进程中。
2.中国
中国在德国推出“工业4.0”之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兴产业。2014年11月,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与SAP公司合作,预示着制造业向“互联网+”迈进。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了落实“实业兴邦”这一基本国策,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勾画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蓝图。
3.美国
美国的“工业4.0”又称为“工业互联网”,以智能的方式,将设备、人、数据连接起来相互交换数据,希望以此打破传统的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早在2010年,美国就提出了“再工业化”,即“制造业回归”战略。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就提到“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
4.日本
日本“工业4.0”的一大特色,是围绕人工智能和3D造型技术展开,从工业化生产线出发,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问题之后,开始进行工业智能化创新。2015年初,出现了中国游客奔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事件。马桶盖这种轻工业品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是轻而易举的(实际上这是中国杭州制造的),但中国缺少的正是这一品牌和这个品牌下的技术创新,才会闹出这戏剧性的一幕。
各国结合本国国情对“工业4.0”作出的战略规划如表1所示。
“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
1.中德两国的数据比较
“中国制造2025”与 “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5-10年的时间,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执行时间也基本上在10年左右。在了解中德两国的产业生态体系、结构性制造模式等不同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可靠数据,对比中德两国的差距。以下从制造业就业人数、CO2排放量、R&D(研究与开发)经费、R&D∕GDP、每1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五个方面,对我国人口素质、环境污染、科技创新投入三方面进行说明。
由于实际操作、社会治理等原因,有些年份的数据在统计局中无法收集到,但从表2几个数据中可直观地看出,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呈稳定增长态势,比德国高出7倍之多,且在R&D经费投入方面也比德国高出5—6倍,但R&D∕GDP、每1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这两个指标与德国相比,相差巨大。在环境方面,我国的CO2排放量更是比德国高出10倍有余。
2.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从产值规模看,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长是有结构性原因的。当初的人口红利,确保了源源不断廉价低价劳动力的涌入,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减退、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导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至今仍存在“两高”(高污染、高能耗)、“两低”(低技术密集度、低附加值)的历史问题未曾解决。
最近十多年,我国又效仿西方的经济策略,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把经济虚拟化,使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原本就以出口为导向,以牺牲环境和资源、压低劳动力价值为代价的薄弱的经济受到双重挑战。
(1)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吸取教训,纷纷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将制造业重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优先位置,从制造业中得到一份“实心”的“脚踏实地”。
(2)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拥有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许多最近从中国撤出的外资生产线就搬往那里。例如,宁波“雅戈尔”的工人最高月薪为3900元(不包括五险一金、奖金、礼金等),这个工资是当地最低工资1650元的2.4倍。
从企业的角度看,“雅戈尔”在宁波雇佣一名员工,每月起码要花费近5600元,电费、运输费、租赁费等都还不算。2013年,“雅戈尔”考虑搬迁到吉林省,因为吉林省的工人工资更低,地租、水电费等也较便宜。“雅戈尔”作为宁波“地标性”制造企业,其搬迁只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虽然“雅戈尔”不是搬往国外,但建立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足以说明我国在用工成本、能源、地租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