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亮有些不甘心:“舞蹈是文化创意产业,做得好是有前景的。政府鼓励我们创业,政策条件能不能放宽一点?”他觉得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大门已经打开了,但自己离这扇大门总是有些距离。
允许高校学生休学创业、允许高校教师适当兼职、给予创业企业税费减免……近年来,随着各项创业政策的出台,挡在创业者路上的障碍被一个个清除,创业创新的动力在逐步释放。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创业者感觉政策扶持总是看得见摸不着,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一些创业者为啥对政策扶持没有“触感”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是多数创业者的普遍感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青年创业报告》指出,资金问题成为阻碍青年创业的第一“拦路虎”,64.2%的人认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创业的主要困难。
为了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早在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
此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文件,帮助青年创业者贷款、融资,但对创业者来说,融资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刘洋(化名)是江西某社区电商平台的联合创始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投身互联网创业浪潮。由于社区电商需要投入较多成本用于线下宣传推广,刘洋想贷款10万元,但让他失望的是,找了几家银行都行不通。
“我记得省里市里都出台了贷款优惠文件,但是好几家银行都说没接到相关通知,贷不了款。”刘洋也曾私下请教在银行工作的同学,他们建议刘洋拿一些资产去银行抵押,或者找个公务员做贷款的担保人。
“要说值钱的资产,我们也就那一两个门店和几台电脑。刚刚创业,在政府部门也没有什么人脉资源,哪里有人愿意为我们担保?”刘洋说。
政策不断加码 有时适得其反
一边是创业者感叹贷款难;另一边提供创业贷款的银行也很为难。
“虽然国家出台了创业贷款的政策,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创业者还款能力比较差,要申请创业贷款如果没有抵押,风险就会很高。”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解释说,一些鼓励、扶持创业的贷款政策实际上与银行本身的经营规范并不符合。
在他看来,在银行坏账率较高的大背景下,大多数银行对创业贷款并不是特别上心,“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申请贷款,办手续很麻烦,而且数额一般不大,银行得不偿失”。
创业者对政策红利没有“触感”的同时,各地出台的创业政策也在纷纷加码。
今年年初,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2月1日起,对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最终回收的转让收入与退出前累计投入该企业投资额之间的差额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财务补偿,补偿比例不超过实际投资损失的60%,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项目所发生的投资损失的比例则不超过30%。
提出对创投项目损失“兜底”的不只上海,广东、江苏等地此前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希望对创业投资机构的失败项目给予补偿。虽然这类政策大都设定了补偿的上限,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创业政策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创业尚缺乏思路与章法,热情有余,方式方法却值得商榷。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注意到,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很多,但各项政策之间关系复杂,亟待梳理清楚。“在我的走访中,一些创业者说政府‘比亲爹还亲’地帮他们创业,这不一定是有助于创业的好现象。创业也不一定就要搞创业咖啡,难道不喝咖啡就不创业了吗?”张玉利认为,政府在出台政策后不能只强调执行,而缺乏互动和调整。
他还注意到,目前大多创业政策都在鼓励和支持创业,但缺乏创业退出、终止、破产的政策。“这方面应该优先考虑,有生就有死,如果我们不考虑好创业终止、破产的问题,那么很容易出现梗阻。”张玉利说。
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的政策
创业政策怎么能更接地气?一些创业者提出,关键在于政策与创业者之间沟通的渠道必须畅通,否则政策落地会大打折扣。
兰州交通大学学生、兰州嗅狗科技信息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伟贞说:“我这样没有多少经验的(创业者),需要的是系统的创业指导,需要专门的创业机构来帮助解决各项问题。”
对于王伟贞的困惑,宏泰创新空间创始人、CEO王胜江深有体会。接触过很多创业者后,他发现,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创业政策的详细内容,也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或扶持资金。一方面不少扶持性贷款的申请流程太复杂,另一方面政策与创业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在王胜江看来,要解决这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创业政策切实落地,还需要市场化的创业服务机构来构建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
张玉利认为,在鼓励创业创新方面,政府没必要当创业者的管家,应该把管家的职责交给市场化的创业服务机构,并且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有利于创新的要素相互转化。以往的经验说明,如果政府一味地出台政策,企业家会找政府寻租,而如果能在政策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企业家会向市场寻找机会。
盛景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勇经常给中小企业做创新培训,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政府对创业最大的支持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为创业者保障基础服务。“比如创业者如果失败了,能否有基本的保障?太繁杂的审批能不能简化?”
在陈勇看来,政府对待创业者,该放手的时候要敢于放手,保持“有距离的关注”。“但从现在很多政策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创业者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家长,能不能少管一点而不是多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