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正处在风口浪尖的乐视,在股市中也遇到了一次危机,其乐视网尾盘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下降跌近8%,据称贾跃亭64.81%质押股一度跌破平仓线。于是,7日立即停牌紧急应对股价波动,同天晚上,乐视网发布公告:公司正核查异常下跌及平仓传闻,并同时筹划重大事项,预计涉及产业资源整合事宜,继续停牌。
针对质押平仓传闻,贾跃亭本人在微博强硬反击:“呵呵,昨日系列事件之一,策划够完美,黑手够无耻,但乐视人会被击垮吗?答案是:越被黑,越坚韧,沙场见。”值得一提的是,与乐视相关的酷派集团在7日股票也下跌近12.5%,有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系列事件与乐视体育确认裁员10%有关。
科技圈不止乐视一家被传出裁员,跟乐视一样在烧钱的还有刚刚跟优步合并的滴滴。滴滴裁员的消息刚出来时,随后便陷入了一种“传裁员、辟谣”的死循环中,让大众不明所以。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有裁员传闻或者裁员的行动的企业不止这两家。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科技公司屡次传出裁员的消息呢?
有观点认为,互联网行业每隔8年就会出现一次资本寒冬,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尤其让人胆颤,接着是2008年的资本寒冬,按照数字算下来2016年正是继2008年后的又一次资本寒冬。《诗经》有言:“既明旦哲,以保其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哲保身,年关裁员似乎诠释了企业这种自保的方法。不过,裁员真的可以避免互联网泡沫的重现吗?
资本寒冬,经济下行蔓延至互联网
纵观2016年,已有多家科技公司传出裁员风波。此前有媒体列出了一组惊人的数字,在百度搜索“裁员”相关的新闻已经有263000篇,整整有38页,竟有30页是发生在2016年的。而如今,再一次打开百度搜索裁员的相关信息,已经增至281000条,资本寒冬似乎已经深至。
先是电商行业,自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就有媒体报道称,美团将启动PIP计划(员工发展改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裁员超过一万人,对此美团已经澄清,消息纯属谣言。而易车网自7月起,就分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裁员行动,包括直营的业务:经纪人业务、问答业务、易湃、惠买车等多个部门都在裁员范围内,裁员人数过千。后来饿了么有菜、就医160、爱鲜蜂、纷享销客也相继出现裁员的境况。
其次是传统企业,中石油(CNPC)旗下的大庆油田商讨暂时解雇5万人,这便相当于全部员工的20%.微软在截止到2017财年结束前,累计将在全球范围内裁掉4700个职位。而富士康与夏普的交易结束后,富士康就关闭夏普部分抵消的海外业务,并裁员7000人。与此同时,传统行业裁员的还有首钢集团、立邦男装、梅西百货、思科以及美国化妆品直销巨头雅芳等。
最后互联网行业也摆脱不了裁员的局面,科技圈继三星的多事之秋后,乐视又迎来了资金链寒冬,11月初,乐视电视被爆欠款近9亿元,随后又被披露乐视手机供应链欠款数十亿,而不久前同乐视合资的法拉第未来汽车工厂也暂时关闭,包括乐视在浙江200亿投资的“超级汽车工厂”项目还未动工,直至7日的紧急停牌。
尽管乐视已经公开表示,电视供应链没有问题;乐视手机所存在的问题也正在尽力解决;法拉第未来工厂会在2017年初开始运营,汽车工厂项目也将会在年底开工,甚至贾跃亭还召集了自己长江商学院的同学融资,但融资的6亿元似乎并不能填满乐视资金短缺的大坑。更有观点指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都在为乐视的裁员做铺垫。
虽然乐视已经否认裁员传闻,声称要实行末位淘汰制,这难道不是变相的裁员吗?裁员其实并不可耻,作为支持者的角度,如果乐视在面临如此种种问题时,不考虑裁员减压,反而会更让人担心。毕竟,在战略转型、业务调整的表象下,资金链危机、节本过冬的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就是裁员精简。
当然,除了乐视,被传出裁员消息的还有滴滴。自滴滴与优步合并以来,裁员的传闻就一直没断过,而滴滴则一直处在辟谣的状态。
关于滴滴裁员的传闻,也许并非捕风捉影。纵使滴滴的处境不像乐视如今所面临的困难,但因为新政的颁布也并不好过。甚至有专家认为如果严格按照新政执行,滴滴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网约车作为近几年最成功的互联网创新模式,滴滴是成功的,而在与UBer的上半场竞争中,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之后的形势急转直下,滴滴在网约车下半场,面临的最大困难其实并不是资本寒冬,反而是相关监管政策,这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
资本寒冬蔓延至深,互联网行业除乐视、滴滴出现裁员传闻外,此前还有联想公司裁员近千人;58同城裁员30%,其中包含了运营、商务、研发、设计等;而京东、奇虎360、阿里巴巴、暴风等互联网公司均有裁员。虽然其中大多数企业都对外回应称,裁员系谣言,绝不属实。但裁员的消息仍旧如同冷冽的寒风,不是的刮起。
互联网已经难以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器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裁员便可以看出科技圈正遭受资本寒冬的侵蚀,侧面也可以看出这是企业资金链的危机所采取的的措施。实体经济走下滑趋势,众多的传统企业死在转型的道路上,而曾经被定义为在经济不景气下的一个新驱动——互联网,按当前形势来看,这个新的驱动似乎遇到了困难。
在之前国家经济寻求转型的da背景下,互联网+横空出世,让所有人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新希望。相关利好政策层出不穷,推动并扶持了创新型企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国内互联网创业的爆发。最具代表性是中关村创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有数据指出,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而到了2014年上半年新创办企业已经超过9000家。
在全民创业热潮爆发,资本疯狂涌入的催生之下,如今的互联网就像文革时期“亩产万斤”的大跃进时期,互联网也出现了“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类似的吹嘘估值。每个企业都敢称自己是行业内的独角兽。比如十一过后,各大领域的活跃公司排名竞相角逐,几乎跟个企业都宣称自己再某个领域获得了第一名。
除了资金短缺,巨头碾压也是互联网难以承担经济驱动器的重要原因,行业下行的初期阶段,中小型低微企业会马上感觉到危及,而此时正是巨头把酒言欢的好时节。随着中小企业经营的艰难,导致市场上会出现便宜又优质的资产,而这些资产正好被巨头趁机吃下,变得更加强大。
巨头越来越强大,中小企业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倒闭。宏观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到了某个行业的临界点之后,将会导致整个行业的生态直接被破坏。如果不能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使是行业巨头,也难说不会倒下。直至最后,巨头中的幸存者重整旗鼓,将之前剩余的优质资产慢慢收拢,再次迎接新的上行周期,开始新一轮的所谓“上半场”。
总而言之,互联网出现的“亩产万斤”、烧钱、巨头碾压等现象,导致了虚拟经济开始和实体经济一样处于失控阶段。当然,战略转型、业务调整或许也存在一部分原因。目前情况来看,互联网年关裁员已成趋势,今年的年关,互联网科技圈注定人心惶惶。
互联网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最脆弱时期
在互联网行业说到资本寒冬,那肯定是“避之如蛇蝎,人皆侧目”,但是该来的总会来。2016即将结束,回想去年这个时候的互联网正是人头攒动的的好时节,企业高薪挖人、烧钱、补贴好等等好不热闹;而今年的互联网圈却噤若寒蝉,裁员风暴席卷互联网。这让人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场景。
提起2000年的那场互联网泡沫,很多互联网人依旧胆战心惊。从1998年开始,科技公司的估值就比普通市场约高40%,2000年初科技泡沫已经达到巅峰状态,当时估值就已经超过165%,然而当时风头最大的初创科技公司上市估值也才60亿美元左右。在资本狂热之后,寒冬无声来袭,绝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除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全球金融唯一也导致了新一轮的互联网泡沫。而时至今日,资本寒冬有意思让互联网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目前为止不论是科技领域还是传统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此时无疑是最脆弱的时候。
事实上,年关裁员风暴本质上是经济持续下行、估值虚高、企业转型、市场缩水导致的并发症。有一句俗话叫,“趁你病,要你命”。形容此刻的互联网寒冬似乎再贴切不过。
资本寒冬似乎仍将继续深至,互联网从业者一筹莫展。不过,冬天过后,必将是万物复苏的春天。历经寒冬的侵蚀之后,“春天”来临的时候又将会有一批新的巨头诞生。
但问题是,这次寒冬到底有多长?可能并没有人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