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两图可看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出现三个高峰期:
1949-1958年,建国后平稳增长期。新中国成立后还是鼓励生育的,直到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节制生育的声音开始出现;
1962-1975年,快速增长期。经历自然灾害后的中国,人口激增,政府对节制生育认真严肃起来,并在70年代提出“晚(晚婚)、稀(生育间隔3年以上)、少(不超过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
1980-1994年,计划生育时期。80年代,中国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潮开始出现。1985年最后一波生育高峰过后,新出生人口降低到1600万左右。
几波生育高峰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爆发式增长,迎来“人口红利”期,也为承接世界工业制造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奠定基础,而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二。
相对应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10%,中国实际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再加上人们的教育水平提高,个性独立、事业为上逐渐成为主流观念,城市里很多青年已经不愿意多生孩子甚至不生孩子。与此同时,养育成本也在急剧上升。研究显示,生育成本排名前十位的城市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育成本均在200万以上。当然,若将高房价再考虑进去,其成本更不止百万,一般普通家庭负担就很重了。
这些都成了实行全面二胎政策的背景。
人口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全面二胎政策,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劳动力人口,从而改善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对资产价格又有什么影响呢?
资产价格的涨跌根本在于供需关系,而供需的背后都是人口在支撑。理论上来讲,当人多商品少的时候,需求旺盛,商品遭到哄抢,价格暴涨;当人少商品多的时候,供给过剩,价格下跌。
但这里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基本需求类资产,如食物、衣服等能满足基本温饱的商品;二是在基本需求之上能带来额外收益的资产,如股票、股权、收藏品等。
对于基本需求类的资产,人口的多少对其价格影响不大。全球人口在稳定增长,部分地区甚至是负增长,而全球粮食、衣服的供应也基本稳定(除贫困地区较为匮乏),因此,基本需求类的商品价格不会遭到暴涨暴跌,依然是围绕其价值在上下波动。
而对于基本需求之上的资产,供应是一定的,且天然设定了门槛。一旦人们迈过温饱跨过门槛后,多数人将争抢有限的投资方式和机会,大量的需求将推升其价格上涨;反之,价格将下跌。
这里面有个奇葩,就是房地产,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房产本身属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中的一项,但如今的时代中,其金融属性却远大于居住属性。在人口不断增长的一二线城市,供应不足导致需求难以满足,房价暴涨,只能逼政府出政策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