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次人事变动属实,则李进岭将成为飞凡自2014年创立以来离职的第三任CEO。
万达做电商始于2014年,当时王健林在2014年万达集团半年工作会议报告上透露,万达将成立万达电商。首期投资50亿元,预计3年左右找到盈利模式。
此后百度、腾讯、万达三家共同投资,万达电商含着金汤勺出生。
2015年,万达电商内部开始进行转型,“飞凡电商”品牌正式亮相。而后百度和腾讯退出万达电商,飞凡成为万达一家的生意。
根据此前发布的半年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飞凡网络公司飞凡会员总数超过1.2亿,注册活跃会员4461万,飞凡App下载量超过1350万。不过,从第三方市场的统计数字看,飞凡App的下载数量并不那么乐观。360手机助手显示飞凡App仅有92万人在用,而苏宁是3905万,国美是1762万,京东是1.4亿,淘宝是8亿。
飞凡含着金汤勺出生,但没有成为巨头。
最近十多年,中国最大的土豪就是地产巨头,借助房改之力和土地财政,地产巨头与地方政府配合,获取了大量利润,而王健林的万达不满足于做一家普通的地产商,那万达做电商是为了什么?飞凡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王健林的万达模式
和大多数找政府关系拿地,坐享地产升值,吃房奴的土鳖开发商不同。王健林的万达模式经过几代发展,从单店到组合店,到城市综合体,再到万达城,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盈利模式。万达的逼格要比土鳖开发商高得多。
房子是给人住的,人除了住房子,还要消费,要吃喝玩乐。万达把这一切都给你提供了。吃饭、购物、看电影、生活服务、住宾馆都是消费,万达利用住宅项目聚拢人气,自建甚至自营商业地产盈利的模式颇有点经营城市的意思。
但是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兴起,中国电商以指数级别的速度疯涨,对商业地产构成了很大威胁。
电商也是商,无非是将传统商业店租转成互联网虚拟服务的服务费。从这个角度看,王健林和马云是直接的竞争关系。商家以前买或者租王健林营造的商业地产,而在电商兴起后,商家转而在淘宝、天猫开店,给马云交服务费。
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打赌。2014年王健林就已经要进军电商了。电商对传统商业地产的冲击可见一斑。
普通地产商仅仅是出售商业地产,电商的冲击体现在商业地产的滞销。而万达的城市综合体和万达城模式是自我经营,受到的影响更大。所以王健林要在2014年进军电商,拥抱变化。万达特有的模式,让万达成为地产商中进军互联网的先锋企业。
飞凡的问题
万达进军电商是2014年,这个时候淘宝天猫、京东早已经是巨头级别的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市场早已经尘埃落定,万达电商想要发展,同样在电商上卖东西是非常困难的。
本来万达做电商的优势还有O2O,它有大量的商铺,衣食住行齐备,这是当时的淘宝天猫京东所不能提供的。
但是,随后就是2015年O2O大潮兴起,大浪淘沙虽然消灭了无数不靠谱的商业模式,但是幸存下来的美团、糯米、饿了么还是把O2O市场给瓜分了。
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打赌的时候,电商还只能卖卖东西,解决不了吃饭、看电影、理发、洗澡的问题。
而到了2015年、2016年,通过一轮O2O大潮,互联网已经无所不能了,而2014年就起步的飞凡基本是旁观者。
飞凡一开始是准备做电商卖东西,结果它根本不是淘宝天猫、京东的对手。后来飞凡推出餐饮排队、停车位、电影选座这些服务,又在O2O行业的打击范围内。
相比互联网企业初期疯狂烧钱堆用户的做法,王健林的万达电商更注重盈利与实效,这种竞争下拼用户数,拼规模,飞凡是无法竞争的。
第三方的360手机助手显示,美团有2.9亿人在用,大众点评有1.6亿人在用,后发的饿了么也有2591万人在用,92万的飞凡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王健林曾经透露过,万达电商的命名就是错误,飞凡未来要卖钱,卖理财产品。
这个思路问题不大,马云也是淘宝天猫发展起来蚂蚁金服。但是从电商、O2O到金融的转化需要有规模,同样做金融转型,阿里很成功,微信有点意思,百度金融、京东金融就要艰难一些,因为用户数量有差距。
阿里能卖理财,是因为大家在淘宝买东西,有支付需求,然后支付需求产生资金沉淀,资金沉淀有生息需求,卖理财是顺势而为。
腾讯能卖理财是因为腾讯微信装机量数亿,微信把微信支付做到大街小巷,扫码比现金方便,也是有支付需求,然后有资金沉淀,进而产生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
王健林给飞凡规划的方向没有问题,但是飞凡根本就没有普及开,用户基础没有,后续的规划就是空中楼阁。
飞凡的出路在哪里?
在2014年的时候,万达利用旗下商业地产的资源还可以融合电商与O2O,创造出一定竞争优势,因为当时的淘宝、京东还不能解决吃饭、看电影的问题。到了2017年,这个竞争优势已经没有了,然而飞凡还有一个隐藏的优势。
所有万达综合体和万达城的住户,万达商业地产中的消费者都是飞凡的潜在消费者。只是这些消费者现在并不用飞凡的服务,他们用淘宝天猫、用京东、用美团、用糯米,而王健林所设想的金融产品他们更不会用。
如何利用自己的商业地产和综合体,把这些用户做成飞凡的活跃用户,用飞凡来频繁消费,这是未来的核心问题。
万达卖房子的时候,市场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在中国土地市场两级垄断,某个地脚的房子往往没有替代品。而住房需求又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刚需,消费者没有太多选择。
但是飞凡做电商也好,做服务,卖金融产品也好。都处于竞争之中,你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创造吸引力,用户就不会选择你。
电商兴起,是因为价格相比实体店有绝对优势。人们宁可接受快递的延迟,挑选的不便,也要从电商购物,而电商发展起来以后,形成产业链条,货物极大丰富,厂家直接进驻后,电商的购物节省逛店的时间精力,人们就离不开电商了。
O2O的兴起初期是因为有补贴、有优惠、可以免费订外卖吃饭。而后期产业链形成,O2O可以节省时间去饭店就餐的时间,省去做饭的麻烦,多花点钱也是没有问题的。
飞凡要吸引用户,也必须找到给用户创造价值的途径。先有价值,才有用户,有了用户,产业链形成,才可能找到盈利方式,做金融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万达综合体这种居住集中的地方是非常适合大批量团购的。
同样购买一件产品,万达城的用户可以形成大规模团购,飞凡从厂家集中采购,集中物流运送到各个城市的万达综合体,算上物流的成本可以比用户自己从实体商铺、从京东或者淘宝购买更低。
飞凡App要普及,得让用户有便宜可占。要吸引普通用户,飞凡比不过淘宝京东,比不过美团糯米。但是要吸引万达综合体里面的集中居住的居民。飞凡是可以做出比较优势的。
用户消费量庞大的日常用品。飞凡可以先常年给自己的小区优惠供货,用集中采购,集中仓储,集中物流压低成本,配合不太多的补贴,就可以现在自己的住户里面普及飞凡。
万达很早就通过收购解决了支付牌照的问题,你自建小区的物业费、水电费、停车费都可以自己来收啊。飞凡这个App对小区居民来说,可以缴费,可以团购价格便宜、品质较高的生活必需品,可以在附近的万达商圈中优惠消费,他们自然会在智能手机中安装。
而产业链形成之后,绿城的小区、万科的小区也可以谈啊,无非把万达的模式复制过去,利益分享。
飞凡先有了足够的活跃用户,有了足够的日常交易,然后才会有资金沉淀的问题,王健林设想的卖金融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飞凡发展起来,对万达旗下的商业地产也会有促进。飞凡App下,进驻万达的店铺优惠力度比较大,这会带动人们去万达的店铺消费,娱乐。有了人流量就有了财源,不打折的店也会获得免费的人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销售额和利润,万达的商业租金就有了保障。
飞凡自己能赚钱,飞凡还能带动万达的商业地产,帮助万达赚钱,这才是飞凡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