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历来是两会最热民生话题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按照人社部的计划,2017年或将出台延迟退休方案,而2022年将正式实施延迟退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施行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政策落地的条件有哪些?对哪类群体影响最大?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3月1日,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回答了关于延迟退休政策何时出台的提问。尹蔚民表示,人社部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根据劳动力总量的变化情况、就业状况和社保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情况,继续深入研究,适时推出延迟退休这项政策。
【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出台延迟退休政策呢?现在关于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依据的是1978年的国发104号文件,当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66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全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保证了有效工作时间的延续。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联合国规定,凡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7%以上或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从 2000 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当前人口结构的形象概括。涵盖全球178个国家的彭博夕阳指数(Bloomberg Sunset Index)显示,中国平均3.5名在职人员承担1位退休者的养老金。中国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中名列第五。现有的退休年龄政策已严重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劳动力供求状况堪忧】人社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2011年达到峰值9.25亿人,2011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到2015年为9.11亿,还在持续下降。预计到2030年以后,平均以每年760万人的速度减少。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
【受教育年限的延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龄普遍推后的格局,为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年限也需要弹性延长。
【延迟退休是养老金增收措施之一】养老保险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当时人口抚养比是5:1,现在已经持续下降到2.8: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人口抚养比还会发生变化。所以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近年来养老金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
“延迟退休”政策落地的条件
【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可持续性】2016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收入是2.84万亿元,总支出是2.58万亿元,当期结余2600多亿元,累计结余3.67万亿元,可以确保17个月的支付。这充分说明养老保险当期运行是平稳的。
由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主要是省级统筹,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差异比较大,高的省份能够保障50个月的支付,特困省份当期收不抵支,累计结余也基本上用完。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编写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报告中提到了养老待遇群体间、地区间差距大的问题,指出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从2009年到2014年一直是55元。受人口年龄结构等影响,养老保险基金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人力资源供求压力】劳动力供求状况是影响延迟退休政策出台的关键因素。“795万”、“50万”,这两个数字,前者是今年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后者是今年化解过剩产能中需要安置职工的数量。就业的压力,是延迟退休政策制订时特别需要考虑的因素。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个是劳动力总量的变化情况,一个是就业的状况。
【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延迟退休牵涉到公民基本权利,政策出台需要更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更全面地兼顾各方的利益。尹蔚民曾公开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是“一举数得”的政策,但还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任何公共政策的推行,都希望有最大程度的共识作为前提,因为共识有多大,就意味着阻力有多小。延退是涉及所有社会成员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落地实施需要凝聚社会共识。
未来如何保障延迟退休者的生活?
【哪些人将“摊上”延迟退休?】我国是目前全球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如果延迟退休政策在2022年落地实施,以下四个群体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首先是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即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其次是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即国家文件规定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是小于等于55岁的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即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第四是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即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由此看出,延迟退休方案首先影响的是65后,影响最大的是7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