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与推进结构性改革单元提问环节,富士康郭台铭提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我们最近希望说能够征求到将近两万个大学生下工厂,可现在都是用大数据、云计算来算这些模具。学校的教育跟实际的现场有很大的差距,这些人才如果不下基层政府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鼓励跟奖励?苗圩回答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知识层面很多,动手能力很少,我们当年读大学时还得去工厂实习呢。中国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力度,中国不需要800万大学生去做工程师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一点时间。如果没有一批高技术的实操工人,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强国也是一句空话。
【现场实录】
郭台铭:有关“中国制造2025”,中国从制造的大国到制造强国。我们富士康集团在中国超过百万个制造,也是传统产业,但是我们也在做科技产品的制造。我们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产业升级最主要是人的升级,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人才下乡、下工厂,叫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对,我们最近希望说能够征求到将近两万个大学生下工厂,结果我们发觉了一个现象,大家到生产线的下岗工作动手和动头脑,对我们来讲面临着要把他们的观念改造,学校的教育跟实际的现场有很大的差距。其实最近我们在做模具,我们有6万个模具的基础工人,可现在都是用大数据、云计算来算这些模具。我想这些人才如果不下基层政府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鼓励跟奖励?
苗圩:郭先生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有11个配套性的文件,其中有一个文件就是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确实,现在我们遇到一个情况,每年政府要对接近800万大学毕业生花很多的精力,为他们的就业想办法。但是同时我们制造业里面,特别是具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这个队伍市场极缺。这就反映了我们教育体制要改革,我们现在需要大部分的人才还是适用型的人才,更多的能够到工厂去、到车间去,能够直接从事生产线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但是遗憾,我们培养出的很多大学生不具有这方面能力,知识方面很多,动手能力很差。连过去我们在学校30多年前还要到工厂去实习,需要亲自的来动手操作,现在很多的学校里面已经没有这个安排了,都是在纸上谈兵,都是没有接触到工厂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在教育体制上一定要进行改变,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培养力度,中国不需要800万都去做工程师、科学家,去研究。但是中国800万更大多数的毕业生是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有一个专门的规划,但是调整起来需要有一个过程。我想郭先生还得给一点时间,我们逐渐的把这方面的短板补起来,如果没有一批高技术的工人掌握了高技术实操的工人,中国要想建成制造强国,这也是一句空话而已。
马克·菲尔兹:女士们,先生们,很遗憾,我们这个环节的时间已经到了,刚才我们也听到了几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创新是大家都关注的关键词,而且大家都是有强烈的广泛的共识的。苗部长也好,还有其他的几位嘉宾也好,也都指出结构重组和改革与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刚才也提到问题说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要关注学术人才,还需要有一些实操型的人才。刚才也说到发展是基于数字技术,刚才庞巴迪总裁也提到了这方面的情况,也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共同之处,跟其他国家类似的工业重振计划,也都有很多的共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合作来推进工作。阿敏·纳瑟尔先生也介绍了沙特的情况和中国合作的机会,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非常感兴趣有这样的合作机会。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与中国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