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澎湃S1”芯片的问世,业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观点认为小米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手机厂商,实现了国产手企业的一次重大创新,人民日报也发出评论员文章《让“中国芯”澎湃创新潮》,声称“这使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提升,也是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生动体现”。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澎湃S1”芯片不仅是小米从大唐联芯“抱来”的孩子,就其性能和水平而言也远未达到目前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的标准,“澎湃S1”芯片只不过是深陷困境的小米和雷军打出的一张“爱国牌”和“创新牌”。
我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要真正理性地认识“澎湃S1”芯片真正的价值和影响,既不能选择性地忽视小米研发“澎湃S1”芯片所表现出来的长远战略布局眼光,但也不能在当前阶段不顾事实一味地人为拔高“澎湃S1”芯片的意义。
一确实,“澎湃S1”芯片的问世应该给予肯定。小米只用了28个月时间就发布“澎湃S1”芯片并宣布实现量产,这本身体现了雷军和小米的技术创新决心和战略眼光。
要知道,即便是从大唐联芯买了“澎湃S1”芯片所需的基础技术,但也不是每一个国产手机厂商能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砸下10亿人民币(后续还需百亿资金)研发芯片,更何况小米决定研发自主芯片还是在自身品牌和销量如日中天的28个月之前。
华为之所以被外界称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为坚持每年投入巨量资金进行核心技术研发,麒麟芯片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仅让华为成为中国首家拥有自主芯片的手机公司,也让华为拥有了“技术创新”光环,而这些都是华为手机崛起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从横向比较而言,毫无疑问,至少在芯片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小米正在沿着华为的成功足迹前进,不仅方向正确,且有一定的因技术门槛降低和产业链成熟所带来的后发优势。
而从纵向比较而言,小米也无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这不仅因为“澎湃S1”芯片能够为小米克服之前因芯片受制于人而导致的产能不足问题,也能让小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在海外市场遭遇专利技术壁垒的尴尬。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澎湃S1”芯片让小米占据了手机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制高点,进而提高小米对整个手机产业链的把控能力,这是颇具战略眼光的长远布局。
就此而言,无论外界多么质疑小米是否借助“澎湃S1”芯片问世继续搞“创新营销”和“爱国营销”,但“澎湃S1”芯片给小米公司以及中国手机行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也值得肯定,而小米和雷军在高速发展时期就具备的忧患意识和战略布局理应获得业界的掌声。
二但不顾事实而一味地为“澎湃S1”芯片唱赞歌,甚至是人为地拔高它的意义,比如把它和中国智造和产业升级想联系,则有“捧杀”之嫌。
那事实是什么呢?正如之前分析的那样,借助技术门槛的降低以及整个手机产业链的成熟,“澎湃S1”芯片研发难度并没有比当年华为研发麒麟芯片大,而正如各种测评文章分析的那样,“澎湃S1”芯片只是达到了入门级之上的初级水平,本身距离苹果、三星和华为芯片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这样业界基本上能形成共识的事实面前,对“澎湃S1”芯片任何的夸大其词和一味追捧都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次,有了“澎湃S1”芯片的加持,小米手机就能因为自带“技术创新”的光环而受到用户的自然追捧吗?非也。
在当前的手机市场竞争环境和用户体验比拼中,技术创新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以苹果为例,它的巨大成功并不是仅仅因为苹果处理器的强大,而是基于“iOS+硬件+应用”这三者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非凡的用户体验。
再以当前风头最劲的OPPO、vivo手机为例,用户可能对这两大品牌的技术认知并不清晰,但一定对OPPO“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广告词印象深刻,因为这击中了当前手机续航不足这个最大痛点。此外,用户也会对“1600万柔光像素照亮你的美”情有独钟,因为自拍已经成为年轻女性群体最大的刚需。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小米来说仅仅只有以芯片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还远远不够。小米发布会每次都不忘提各种“黑科技”,但真正让用户记住的“黑科技”又有哪些?我觉得还不如周鸿祎让360手机可以同时登陆2个微信号甚至100个微信号这样的用户体验来的爽快直接。
而对于认为“澎湃S1”芯片能够让小米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因为当前国产手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在印度市场,OPPO、vivo、金立等品牌已站稳脚跟,而欧洲市场则是华为、中兴、联想这些老牌手机厂商的领地,哪怕是在看似落后的非常市场,也已经被传音这种在国内几乎被人遗忘、看似山寨的国产手机品牌占领并赚的盆满钵满,小米手机想要在这些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赢得一杯羹,雷军需要的肯定不仅仅是一枚“澎湃S1”芯片。
三面对国内国际这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带领小米手机走出当前的低潮期,在自主研发芯片这样的技术创新之外,期待“我心澎湃”的雷军和小米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改变现状?
“澎湃S1”芯片对于小米的积极影响更多地来自战略层面和长远影响,但在短期内指望一枚小小的芯片来挽救当前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的颓势,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那么,一个业界更为关心的问题又来了,既然“澎湃S1”芯片短时间内并不能改变小米的现状,那小米如何才能走出当前的低谷?在我看来,在“澎湃S1”芯片之外,小米需要纠正当前自身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小米要明确自身品牌定位问题。
小米问世之初以“发烧友”形象迅速赢得铁杆粉丝,进而利用互联网手机的风口,通过突出性价比、饥饿营销以及社会化营销而强势崛起,从而赢得多个互联网草根用户的追捧,这里本身就有一个品牌和用户定位的变迁。
而为了盲目迎合这部分群体以及追求更多销量和规模优势,小米推出的红米手机系列产品则小米手机已经彻底沦为“屌丝手机”,进一步模糊了小米手机的品牌定位和价值,而这则是小米手机始终无法向中高端手机品牌跃升的一大障碍。
而这方面,华为手机值得小米学习。华为手机主打中高端和商务群体,而独立出来的荣耀则主打面向年轻人的互联网手机品牌,这样华为手机两个品牌之间就做了一个很好的隔离和区分,两个品牌定位清晰,两者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各自瞄准不同细分市场和目标用户。
小米可以仿照此法,把红米系列独立出来做成另外一个独立品牌(包括名字的变更),就能避免红米手机偏低端的品牌形象给小米NOTE系列产品带来的影响和拖累,从而有望让小米顺利向中高端品牌挺近。
二是小米需要补上线下渠道短板。
在我看来,小米快速崛起和急剧下滑均源自于雷军和小米赖以成名的“互联网思维”。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产业红利期,“互联网思维”所倡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这7字诀让小米较之于传统手机厂商牢牢占据了互联网手机的“风口”,小米手机开启了线上渠道的商业模式,给业界带来了巨大冲击。
但风口也有停的时候。随着网购人口红利消失以及市场高速增长遇到瓶颈,在我国智能机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手机换机潮开始兴起。而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用户已经对手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价比更多地解决了性能和价格的问题,但是消费者对于外观、设计、服务、品牌等方面关注的越来越多,这些又恰好是线上渠道所欠缺的。
另外,对于三线城市及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网购还尚未普及,线下渠道就变成了重要的购物渠道,因此手机用户又开始回归线下,而这恰恰是OV蓝绿军团异军突起的主要奥秘所在。
在巅峰时期,小米是拒绝线下渠道的,当然也一度是线下渠道的“敌人”,即便在当前情况下,小米和一些手机专业线下卖场的合作并没有太多诚意。
只说一个细节,我曾经从一个线下渠道商那得知,这家线下卖场每卖一台小米手机仅仅只能赚到7块钱,而对比媒体曝出的“每卖一台OPPO、vivo线下经销商能赚200、300块”内幕,以及外界戏言“小米手机最大的线下渠道就是黄牛党”等等,可以看出小米对于传统线下渠道建设所需的成本、定价、利润等核心要素理解的并不深刻。
“小米之家”就是明显的例证:相比OPPO、vivo线下渠道遍布全国四五线城市,“小米之家”只在一二线城市布局;而自建自营“小米之家”所带来的高额成本则让低利润率的小米犯难,因为大面积铺开小米之家的成本必须由提高售价来平衡,这对一直坚持性价比的小米来说也是个难题。
由此看来,小米当前出于低潮期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澎湃S1”芯片以及它所影响的专利技术以及供应链问题,而是存在由于高速发展而掩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品牌定位问题,比如线下渠道建设问题。只有把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了,小米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和低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有了“澎湃S1”芯片的加持,雷军带领的小米在当前阶段也难言乐观,这个也并不是小米触底反弹的必要条件。“澎湃S1”芯片的问世只是雷军用过去的前瞻决策来试图解决小米当前困境的一个武器而已,它有积极影响,但对小米的战略影响还需要时间,而这对于当前急于走出低潮的小米来说还远远不够,针对目前暴露出来的品牌定位和渠道短板等主要深层次矛盾,雷军和小米还需要更多强有力的“组合拳”来有针对性地解决,或许那时雷军和小米离真正的“我心澎湃”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