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舞台中央,戴威与张向东两位北大校友的双簧唱得不太自然,但并不妨碍ofo对接700Bike设计输出和供应链的惹眼程度——毕竟,如果说共享单车上一阶段的竞争逻辑是在市场投放,那么当摩拜和ofo今年预计投放总量都接近2000万辆,市场若要良性发展,下一竞争阶段势必与优化运维系统有关,这意味着,产品和运营优劣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战局。
也在此刻,智能自行车的声音早已消失,同时不少人还在为张向东错过共享单车风口感到惋惜的时候,闭门造车三年的700Bike突然以让人想不到的方式介入到共享单车这场战争,为ofo奉上了助攻。
其实不难发现,700Bike有着丰裕的介入空间。共享单车平台对于自行车整条供应链并没有经验,对于设计、研发、生产、品控,各个环节缺少了解。这种对接双方的缝合任务恰恰是定位城市自行车的700Bike,凭借着三年造城市自行车经验所熟悉的,同时又具备互联网基因,700Bike无疑成为共享单车平台极佳的笼络对象。
而另一方面,这种深度整合倒也顺应了“企业竞争群团化(商业竞争逐渐从单一企业之见演化为企业群团之间)”的商业趋势。当然,任何群团相拥都以共同利益为前提,倘若你认同张向东700Bike与共享单车是“自行车界特斯拉和Uber关系”的比喻,那么当ofo们完成了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认知和习惯占领,与单车平台的深度整合,难免有将非标准化的自行车市场联合做大之意。
共享单车的竞争内核
先从这款名为Curve的单车谈起。
如你所知,对于损毁率,共享单车平台普遍不愿多言。可维护性与骑行体验间的平衡关系发生在每一台共享单车上,而当理论中的“免维护”被证明并不可行,对接到700Bike设计和产业链体系中的Curve则试图通过低维护方案,在用户体验和运维成本之间寻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分割点。
譬如从技术上分析,为解决“掉链子”这个运维难题,长期用于纽约city bike上的弹簧导轮拉链器被用在了Curve上,能在骑行过程中实时拉紧链条,防止掉链和异响;再比如,车架一体骨骼式护链罩让其在搬运过程中不易被撞击变形,大幅降低护链罩变形造成对链条的损伤和异响;鼓刹制动可以将刹车磨损失灵15.3%的行业概率降至为零;在主体的双曲线车架上Curve采用高强度铝合金车架,搭配防锈链条,以解决生锈问题;车架强度经过 20万次震动测试无异常,远超2倍ISO国际标准,保证用户骑行安全;
事实上,在新款小黄车身上,700Bike的身影无处不在。三年的城市自行车造车经验,令其成为共享单车战役中最稀缺的资源。要知道,自行车整车制造其实并不容易,涉及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零件几百个,且拥有不同的品控——何况共享单车还试图行走在用户体验和运维成本的黄金中道上,这个时候,700Bike自身的设计能力以及与一线组装厂和车架供应等产业链资源的信任就显得更为重要。从这次量产产品Curve可以看出,在共享单车市场激战正酣时,700Bike为ofo输出了深耕多年的设计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要知道,关于前者,700Bike是红点奖获得者,而关于后者,得以让自家产品“后街”和“银河”h型车架,一体成型等颇具挑战的设计实现量产,足以证明其在产业链整合上的话语权。
综合用户体验和运营成本的运维化的产品很可能成为共享单车竞争的内核,因为对于互联网模式的共享单车来说,商业化,永远是逃不开的命题。不管是加强自身的设计,还是找到合适的产品合作伙伴,第二阶段的竞争,逃不开产品。
其实在诸多从业者乃至媒体笔下,700Bike是上一轮“互联网造车”运动中的另辟蹊径者。如你所知,前些年,在诸如Bici、野兽骑行、乐视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的共同推进之下,大多数智能自行车外形张扬,身上布满了传感器,像从未来穿越而来。
你很难定量分析这种浮夸(包括外形和功能)与如今的暗淡有某种确定性关联,但现实是,当喧嚣的“造车运动”过后,那些过度强调智能属性的制造商过的并不如意,倒是并未陷入智能乱流的700Bike过得不错,甚至很可能左右着今后共享单车战役的战局。
这当然和品牌定位有关。在别人都抢占智能功能,700Bike自始至终都深谙产品空白,定位为城市自行车,针对使用情景和用户体验设计了后街,美术馆,百花和银河四大系列城市自行车,解决掉链子、爆胎等长久以来的用户痛点,并且始终尊重传统,还原自行车本来的模样,即使加入了联网屏幕,也是与车身完美融合;并且合作的品牌,也选择了无印良品和诚品书店,因为这样的合作伙伴更能认同700Bike的产品和品牌理念,简单,回归生活,实用——因为一切指向一点:700Bike正在试图成为一家新消费品品牌。
观念水位的提升
但即便如此,仍会有不少人为700Bike错过共享单车风口而怅然。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个角度。
除了包括融资,烧钱,相互睥睨等桥段在内的相似剧本,如果说这场共享单车大战教会给市场什么,那便是:城市需要自行车。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推进社会体系向美好方向演化一直有两股并行不悖的力量:技术进步以及观念水位的提升。前者无需赘言,在我个人看来,摩拜和ofo们之于城市的最大贡献,是通过自身营造的场景氛围,让公众对自行车的观念与发达国家同步——即,在后工业时代,在城市中骑行是一种体面的出行方式。
而夹杂在所谓消费升级的背景中,这种观念会将非标准化的自行车产品的用户需求变得多元化——从市场角度,这意味着当共享单车唾手可得,单纯追求通勤便利的用户会令低端自行车厂商的日子变得艰难。
好在商业的维度总是迎合人性的多个层面,营销达人李叫兽就曾指出三个可预见的创业方向:第一,是当市场存在非消费者的时候,这部分人更在乎便宜和简单,有得用总比没得用要强——美图秀秀永远比不上PS,但有个修图软件总比没有强。第二,是当市场存在欲求不满的消费者的时候,为了更好的体验他们不在乎多花点钱——比如西少爷肉夹馍就用高价卖更高端的肉夹馍。第三,是重新定义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方式,尝试开创全新的产品功能体系,让产品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功能——比如耳机本来是听音乐,但BEATS把它变成了个性化首饰,
若按此理论,你会发现,自行车这个品类颇为符合后两点。首先,如今共识是,科技突破之外,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消费升级通常被视为最大的时代性机,就像其他领域已经或正在发生的那样,部分被共享单车转化为骑行人口的中产阶级,无疑会产生更高的骑行需求(当然了,买了不骑另说……)。其次,自行车的意义早已不是上个世纪的纯粹代步工具,而更多与健康甚至“格调”相关,这个时候,它也有可能“找到重新定义或分类世界的方法”。而上述两点,也正是700Bike在中高端市场的机遇——如果说ofo们告诉市场,城市需要自行车,那么700Bike则试图证明,城市还需要更好的骑行产品,总有一部分人,愿意为有设计感和审美的产品或品牌买单,同类人才会相聚。
嗯,理想局面是,共享单车的技术投资能够带动自行车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且在转化骑行人口过程中,培育更多潜在玩家。
当然,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中高端单车品牌,接下来的任务其实有重合之处——共同推动自行车更好地接入现代城市生活。毕竟,尽管自行车这一旧事物正在焕发新生,但所有人都知道,在包括接驳,接口以及自行车在交通体系中占据的位置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