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员工持股试点呈现四大特点
截至目前,A股大约有上百家上市国企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北京、上海已相继出台了关于员工持股的实施办法和方案。其中,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已有超过1.6万名员工参与认购。咱们先来看看这一轮已经出台的员工持股实施办法和方案。
北京市国资委的计划是:北京市员工持股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生活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初步圈定北汽新能源、庆丰包子铺、正达坤顺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按照北京国企分类,这些试点企业都是竞争类企业。
上海则选取5至10家企业开展首批试点,并对企业分类、股权结构、管理制度、营收来源等条件作出限制。其中,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有超过1.6万名员工参与认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总结,当前员工持股改革有四个特点:包括做增量不做存量,在充分竞争行业开展,防止管理层拿大股,科研人员占的比例比较大。
李锦:“第一个特点是以增量为主,很少涉及到存量。第二个特点是在竞争性领域开展,垄断性企业开展的比较少。第三,这次员工持股和以前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管理层持股比较少。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
地方国企“先人一步” 领先中央企业
一位地方国资人士告诉记者:“各个地方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产业结构、企业特点等制定相应的细化方案,为的就是加快改革落地,不少省份都明确提出要扩大试点企业,一些省份的试点企业名单也都在甄选上报。”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员工持股领域的试点,目前地方国企的改革已经“先人一步”,领先于中央企业。
谁能持股?多大比例?细节仍然需要更明确
国企混改中的员工持股试点正在加速,试点企业有望扩围。但是,不确定因素仍然比较多,问题该如何解决? 比如在持股比例方面,相当多的国企偏于谨慎,将员工持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远低于“员工持股总量不高于30%”的上限。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认为,持股比例过低,可能难以显著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应该正确认识员工持股的作用。
周放生:“员工自己拿钱持股,他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就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利益。员工持股是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在一起,更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另外,为了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多数国企的员工持股计划完全靠定向增发,结构比较单一。不仅如此,在参与试点的员工范围上,不少国企明确为“骨干员工”,但哪些是“骨干员工”目前没有清晰界定。长期观察国企改革的业内人士李先生说,现在首先面临的就是哪些人可以持股的问题。
李先生:“科研人员可以持股,那么一些操作性的岗位,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能不能持股?哪些人可以持股必须要搞清楚。”
按照试点意见,持股员工将优先设定在关键岗位工作,并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和业务骨干。但对于国有企业同样有着突出贡献的企业管理层能否实现“员工持股”,目前各地还没有可供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李先生认为,一方面是国企改革的动作比较谨慎,另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管理者害怕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都不动,都想看看谁先动。周放生直言,应该呼唤改革精神,要知道,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问题。
周放生:“国企改革要大胆的推进,不干就是最大的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中央和地方文件的要求规范运作。”
完善法规 给改革者吃下“定心丸”
具体操作上,有业内人士建议,应该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相对透明的公示制度以及较强的监督约束,。与此同时,员工持股要注意底线,可以设立负面清单,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此外,李锦建议,应该在法规政策层面给改革者更多的保障,让他们能够放心大胆的去改革。
李锦:“有些政策规定,特别是在产权交易中的一些法规政策标准还不够明确,所以就影响了改革的进度。有关政策应该早日出台,这是当前推进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