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商事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政府办公厅主任高润喜主持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任福生介绍了自治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情况。自治区工商局副局长杨林、总会计师吕新生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内蒙古自治区商事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主题发布词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任福生
(2017年6月23日)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新闻媒体对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高度关注,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事关激发市场活力和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事关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推进“放、管、服”综合改革的先手棋、当头炮。2014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业创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概括的讲,我区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重点从两个大的方面推行了十项改革举措。
第一个方面是,简政放权,促进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意见》等12个政策文件,充分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为经营者松绑减负,具体包括七项改革举措:一是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改企业年检为年报制,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让创业者把有限的资金投入运营,简化了企业办事程序,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市场准入效率。二是改革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规定》,探索实施“一址多照”、“一照多址”,进一步释放场地资源,为创业者节约了更多的创业成本。三是改革企业注销程序,对无债权债务企业实施简易注销登记程序,建立了更简便、更快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四是改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制度,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除国务院明确保留的28项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余的全部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自治区政府公布了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159项,将15项自治区本级设定的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通过实施“先照后证”,大幅提高了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效率,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业动力。五是推进“多证合一”改革。2015年以来,先后推进实施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目前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试点地区已经实施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涉企证照的合并办理,最大限度简化了企业办事程序。同时,完成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六是推进全程电子化改革。重点面向社会开放企业名称库,实现名称网上自主查重,通过网上登记注册业务系统进行名称、设立、变更、注销预核。赤峰市实现了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及材料提交无纸化、程序流转标准化、身份认证便利化,将工作由“面对面”变成“键对键”,为申请人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过去需要多次往返办理的事,现在最快只需往返一次即可,大幅降低了开办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七是试点电子营业执照改革。为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需要,试点实施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并于今年4月初发放了全区首张个体工商户电子营业执照。
第二个方面是,放管结合,全面构建监管新机制。目的是在“宽进”的同时加强“严管”,实现“放而不乱”。为此,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连续三年召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会议,推行了三项市场监管改革举措。一是建设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建设了连通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企业信用信息互联网公示系统和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公示系统收录市场主体信息9624 万条,访问量1.89亿次,日均33万次,成为自治区涉企信息量最大、访问人数最多的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公示平台。此外,新建成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可支撑各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信息统一公示和联合开展“双随机”抽查,推动各级各部门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为全面实施“双随机”抽查奠定基础。二是实施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制定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规则、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管理规则等,未按期年报公示及公示信息与实际不符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进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相关部门将作为是否同意企业申请事项的参考依据。连续三次进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将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法定代表人任职等将受到严格限制。截至目前共有10.58万户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注经营异常状态,3.20万户市场主体通过纠正失信行为移出。经过三年来的年报公示工作,市场主体普遍接受并主动参与到信用信息公示中,年报公示率达到90%以上,市场主体重信用、讲信用、守信用的市场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三是实施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推进联合惩戒。自治区政府印发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部门信息公示与共享办法》,召开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部门信息公示与共享工作推进会,并对各级各部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截至目前,除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外,全区1594 个各级政府部门共公示行政许可信息35.48万条、行政处罚信息5.75 万条、司法冻结信息868条。把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引入任职资格负面清单,实行限制任职和联合惩戒,对10771名“老赖”限制担任企业高管职位。涉企信用信息在投融资、招投标、企业经营、政府采购、授予荣誉、国有土地出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企业信用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总体上,三年多来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区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是市场主体迅猛增长。截至目前,全区实有市场主体181.69万户,比改革前增长36.29%,平均每个工作日有超过1000个市场主体诞生。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增幅明显,改革以来新增48.36万户,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服务业。
三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目前,全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48.55万人,对于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营商环境逐步改善。群众创业从跑多个部门变成走一个窗口,提交材料大幅缩减,全区办照承诺时限由法定的15天提速为1-5个工作日,手续齐全的业务可实现“当日办结、立等可取”,效率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大力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整合尽量多的证照,更好地解决企业在商事登记过程中办证多、跑腿多的问题;深入推行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和登记全程电子化,进一步强化注册登记便利化;继续推进企业名称核准改革,完善企业名称查询、比对系统,提高查询、选择、审查的自动化程度;推进企业和个体户简易注销改革,简化和完善市场主体快速退出机制,缩短企业退出周期,提高登记效率。
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功能,按照“全国一张网”的要求,加快形成统一的监管数据库,实现各部门涉企信息的适时交换与无障碍共享;加快推进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记于企业名下;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推进跨部门的“双随机”联合抽查检查,以减少对企业的重复检查、多头检查;推动建立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分类分级开展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信用联合惩戒和信用监管;继续深化“先照后证”改革,进一步完善全区企业登记信息“双告知”工作。
三是进一步抓好优化服务。推动商标品牌和广告战略深入实施;拓展和完善“小微企业名录”的功能,进一步推进落实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在股权、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贷款,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助推非公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
记者朋友们,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特别希望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给予更多地宣传报道、支持监督,为我区进一步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谢谢大家!
内蒙古自治区商事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问题一:商事制度改革作为政府,特别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近年来涉及范围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项重要改革正在我区全面实施。那么我想就此项改革提一个问题,商事制度改革与我们广大老百姓创业创新有哪些直接的联系?
答: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这项改革经过系统的研究论证和周密的设计准备,于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改革实施以来,我区严格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围绕“放、管、服”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总的来讲,有三个方面与社会创业、创新息息相关。
一是改宽。实行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除国家明确需实缴的行业外,一律实行认缴制,不再限定出资额、出资比例及出资方式;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登记模式,降低经营场所限制条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老百姓都能够“进得来”。
二是改简,开放了企业名称库,实现企业名称自主查询选择;全面实行先照后证登记改革,除国务院最新明确保留的28项前置审批事项外,一律改为后置审批,也就是“先发执照,再办许可”;在先后实行“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登记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减少注册审批事项,优化登记流程,实现信息公示和共享;积极推行全程电子化及电子营业执照登记模式,从“面对面”改为“键对键”,将办事窗口通过网络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让广大市场主体都能“办得快”。
三是改严,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利用信用约束、信用监管这个利器,利用“双告知”、企业年报、信息公示、“双随机”抽查、协同监管、联合惩戒等一系列监管手段,初步形成了“诚信约束、信用监管”的市场监管新模式,变小监管为大监管,变政府监管为社会监管,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让市场监管真正的“严起来”。
实施改革以来,我区市场主体累计增长48.37万户,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主体,也就是老百姓自己办的企业有43.05万户,占增量的89%,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增长2.42万亿元,就业人数增长81.12万人。目前,我区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社会创业兴业热情很高,可以说广大老百姓真正成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
问题二:据了解,国务院决定在今年十月一日前实行“多证合一”改革。2015年和2016年我区已先后实现了“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登记模式。请问吕新生总会计师,这次“多证合一”跟以往的“合一”有什么区别及新的内容?
答:“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是“三证合一”和“五证合一”的延伸,也是今年中央和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业创新、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举措。中央和自治区已多次提出要求、做出部署。“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是将涉及企业的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证照,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业证照事项,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不再另行办理,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
通过改革,依托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施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核发一照、信息共享,将各有关部门分别办理的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案类证照改为由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审核和发放“合一”后的营业执照。加强部门沟通,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提高登记效率,以“减证”带动“简政”,解决企业办理证照“部门多次跑、资料重复交、办理时间长”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证”的范围需要符合三个方面条件:一是涉及各类市场主体的涉企证照事项。“多证合一”改革涉企证照事项(包括个体工商户)整合范围包括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证照、表格填报类事项。二是属于非行政许可性质的涉企证照事项。涉企证照事项整合范围不包括《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三是依法设立的涉企证照事项。属于整合范围的涉企证照事项均应有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的法定依据,没有法定依据的涉企证照事项不纳入整合范围。
总的来说,这次“多证合一”改革涉及的范围更广了,将改革范围延伸到所有市场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整合的内容更多了,我们将按照“成熟一个、整合一个”的原则,逐步实现“N合一”的改革模式,不断扩大“合一”范围,丰富“合一”内容,努力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
问题三:今年4月份,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意见,请问吕新生总会计师,我区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工作有哪些新进展?
答:为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2016年出台了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意见,全面开放名称库和实现名称网上查重,通过网上登记注册业务系统进行名称、设立、变更、注销预核,以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少跑腿。今年在赤峰市试点个体工商户全程电子化,4月发放了全区首张个体工商户电子营业执照。目前,正按工商总局出台的《关于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工作的意见》,规范经营范围用语,推进公司章程标准化,升级改造市场主体登记业务系统,力争8月底前全区具备按国家统一要求无纸化全程电子化登记和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发放能力。
截至目前,全区共利用网上登记系统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4784户,企业登记1647户,极大的方便了市场主体,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企业奔波,降低了企业成本。
问题四:商事制度改革三年多来,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区市场主体猛增。请问杨林副局长,面对市场主体的大量增加,怎样才能有效加强“严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简政放权激发了市场活力,新市场主体大批涌现,传统监管方式面临新的挑战。2015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国家工商总局,指示要探索新的监管模式,把市场监管体系这张“网”织好织密,就是要建设统一的企业信息公示大数据平台,形成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2016年底,“全国一张网”内蒙古端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政府监管部门通过系统共享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守信企业予以激励,对失信企业实行“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有效弥补传统监管机制的不足。
当然,对于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我们仍然要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这一核心职能,全区工商系统近几年强化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办案领域拓展到金融电信、水电气暖、盐业烟草等12个行业,今年还部署开展了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网络市场监管、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红盾质量维权、红盾护农等多项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问题五:我们现在经常听说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建设“全国一张网”。我想请问杨林副局长,“全国一张网”指的是什么?如何通过“全国一张网”实现信用监管?
“全国一张网”就是充分发挥工商部门作为企业信息源头的基础作用,通过“一网归集、双向服务”的原则,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所谓“一网归集”,就是将各地区、各部门的登记信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纳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抽查检查结果等各类企业信息统一归集到企业名下,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分散化、区域化、碎片化的问题,形成企业的全景多维图像,实现企业信息的大数据汇集。所谓“双向服务”,就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面向社会服务,将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各方面信息直接展现给社会,社会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场所通过互联网公示系统查询企业信息,客观上能够取得褒扬诚信经营、惩戒失信行为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电子政务外网面向政府服务,将企业信息统一归集至协同监管平台,强化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能力,实现政府部门间的协同监管。以信息公示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格局。
信用约束的基础是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的信息整合,目前,公示系统已经归集9624万条市场主体信息,访问量1.8亿次,日均33万次,成为自治区涉企信息量最大、访问人数最多的公示平台。
问题六: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监管是事中事后监管的核心内容。请问杨林副局长,对于失信的市场主体,各部门是如何实现部门间的联合惩戒的?
在制度上,为加强市场监管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执法,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38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并要求各系统贯彻落实。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政府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具有“综合查询”、“双告知”、“失信联合惩戒”、“双随机”抽查等多项功能,系统内容丰富全面、信息准确规范、协同监管功能强大,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依托协同监管平台共享失信企业黑名单,对失信企业实行靶向联合监管,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格局。
目前,全区已经有1596个政府部门在协同监管平台公示行政许可信息35.91万条、行政处罚信息5.87万条、司法冻结信息868条;依法限制10771名“老赖”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职务,失信企业在投融资、招投标、企业经营、政府采购、授予荣誉、国有土地出让等方面广泛受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监管效果。
信息归集是公示系统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没有信息归集共享,就谈不上信用监管、协同监管、联合惩戒和社会共治。2017年,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与全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扩大涉企信息的归集率,提高信息共享的应用率,实现工商机关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率100%和记于企业名下归集率100%,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