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对于企业大学来说,其定位及内涵或许比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为复杂:它不能只是一个传授知识、方法的培训中心,而必须做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成为企业战略的参与者和助推者。
对于很多企业大学来说,直接参与主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仍是目前企业大学及其从业者正努力的方向。成立十周年的光明乳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也同样走在探索的路上。
“反思和沉淀能为个体或组织提供前行的动力。——学院院长何楚莹”
何楚莹院长认为,十周年对于学院来说,是发展的重要关口。思考自身处于什么位置;思考如何应对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甚至走在变化的前端;思考与一流的企业大学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学院献给自己最好的十周年之礼。
企业大学要想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充分理解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业务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寻求话语权。能否提供具有显著价值的服务,或是最终引领企业的变革与创新,都是一流企业大学应该追求的特质。
“培养专向的、适合企业的人才,是企业大学本身区别于社会大学最大的不同。——学院院长何楚莹”
企业大学经营的是关于人的业务,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事务。只有人可持续发展了,企业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企业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为企业人才发展的孵化地,孵化出当下或未来能够支持或引领企业发展的人才。
既然是一流的企业大学,“面子”和“里子”缺一不可。
对外,企业大学要对企业形象的树立提供帮助;
对内,要有助于业务发展。
如果企业大学能够获得企业的信任与依赖,让员工产生喜欢和憧憬,带着去上名牌大学的自豪感来企业大学参加培训和学习。
那么,企业大学就有了独特的品牌和价值,能够持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沉淀与传承高能量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智慧,甚至搭建内外交流的无边界平台。
何楚莹是业务出身,也是光明乳业的第一批内训师。在没有真正涉及学院的运营管理之前,就已经或多或少作为企业大学的受益者,感觉到了十年以来学院经历的诸多变化。
对学院来说,这些年走过的路,就是一条体系化之路。将很多松散的、零碎的课程、项目,以发展路径、能力模型、胜任力分析等理论为基础,逐渐搭建起比较完整的体系。
十年中,学院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说最初非常依赖于外部力量,引进了很多外部专业课程。后来慢慢发现,单纯依靠外部引进或理论灌输很难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
在逐渐磨合过程中,学院从简单课程的一般输入开始着手,逐步搭建了以岗位任务和胜任能力分析、领导力发展模型等为基础,以学习路径图为导向,配合“五新学习项目体系”(新智之旅、新途之道、新航之愿、新隽之才和新睿之慧)和“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通用能力+领导力),最终建立了学院的学习与发展体系。
内训师体系也是学院这些年重点发展的体系。为了保证内训师发展机制的良性循环,学院每2~3年会进行一次储备内训师的选拔。然而,要真正培养出有授课和课程开发双重能力的内训师,时间和人力成本都很高。
因此,学院设计了课程重构工作坊,以三个资深内训师为一个小组,将1~2门现有课程作为主攻方向,设计为标准化的内部版权课程。讲授这些课程的内训师,会成为课程对应的认证讲师。新任内训师也可以申请课程认证。至此,学院形成了“讲师—课程”的双重认证体系。
企业大学运营,不能急
很多企业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希望建成非常完整的体系,有一整套严谨的规章流程等。
或许寻求外部咨询公司的帮助便可以很快搭建出一个完善的体系,但很可能会存在体系与企业脱节的风险。通过事件、项目慢慢积累起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经典、先进的理论,再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体系,这样的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光明是一家老牌国企。不仅是个社会经济体,还需要承担非常多的社会责任。照搬别家企业大学的经验,很难取得成效。
在实践中得出经验,将不断修正后的经验再次融入实践,才会找到真正适合光明乳业及学院发展的道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大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纠错”,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最适合的发展方向。
变化会给很多人带来不适,对企业来说同样如此。作为企业大学,更多的是跟随企业之变而变。未来,企业大学应该走在变化之前,主动感受变化、发起变化,才能更好地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企业大学之变,有主动也有被动。一定要变的驱动因素,也为企业大学带来机遇。如果一直不变,企业大学可能就是被动接受一些培训任务,仍是完全由外部主导的一个培训部门。也正因为变化的存在,学院才能成为公司的人才发展平台和变革助推者。
2016年,光明乳业在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学院的很多学习项目在实施时也会主动与变化相结合。何楚莹认为,这种变化与结合已经有些滞后,仅仅是在做推动变革落地的工作。
事实上,学院需要在企业酝酿变革时,就更多地参与,在前期就将变革导入学习项目中,效果或许会更好。
上至高管,下至基层员工,都是企业大学的服务对象和客户。企业大学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在最前端了解到更多信息,包括基层对战略变革的感受和期许。
作为开放的平台,企业大学需要看到很多尚未发生,但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平台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去推动变化和创新,让变革更好、更顺地发生。这可能也是学院下一个十年需要努力的方向。
互联网时代,与变革相对应存在的,还有创新。对于企业大学来说,创新不是天马行空。基于企业战略、业务的实际推进,才能将个性化创新发挥实效。学院尝试将创新融于学习项目设计中,开发出贴近业务、具有光明乳业特色的学习项目。
质优项目的起源就在于相关业务需求。检验员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好坏。每年,光明都会举办检验员技术大比武的活动。比武赛出的状元个体能力都很强,但对于企业来说,群体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学院在进行质优项目设计时,着力于让优秀者发挥更大的价值,把状元培养成专家或导师,最终实现从比赛“武状元”到团队“总教头”的转型。每年,这批“教头”会奔赴全国各地的工厂,为检验员授课。产品自检合格率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不论如何主导变革,实施创新,企业大学要想持久发展,建立独特的运营战略是关键。企业大学的运营战略来源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对业务的熟悉、对未来的预期,还包括对外部经验的攫取,和内部上下联动的沟通等。
随需调整定位是运营的另一关键。偏重于内部价值的实现,还是寻求外部利润的增长,两者并不矛盾。有时候,甚至能够相辅相成,在实现内部价值之后再打开外部利润的大门。
“就学院目前的发展来说,会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内部价值的实现。我们也开始在做一些对外探索,目前更多是做公益性的输出,不涉及商业利润。学院会去学校、社区,给消费者传播健康生活的理念。这是对外输出的起点。——学院院长何楚莹”
另外,企业大学从业者必须了解业务,与业务部门建立共同语言,甚至比他们更了解业务,这样才能有话语权,提出的建议、设计的项目才是业务部门最需要的,进而产生企业大学权威的影响力。
十多年前,马克·艾伦(Mark Ellen)在撰写《企业大学手册》一书时,曾对企业大学的发展做了五大预测:企业大学数量的增长、电子授课模式的应用、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向战略型企业大学迁移、更加依赖衡量标准和评估。
企业大学从业者们欣喜地发现,这些预测在企业大学的发展过程中,纷纷得到了印证。就学院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似乎也是在不断印证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这些年,企业大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企业大学数量的增长是直观可见的。
对于电子授课模式的应用,学院也深有体会。以前,学院会根据员工需求匹配合适的通用能力课程。然而,源源不断的需求会造成培训的高成本。去年开始,学院加大投入建设移动学习平台,员工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学习平台上的微课。学院也可以逐步减少线下基础课程的投入,把资源更多地放到高阶课程或更适合面对面学习的项目中,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
合作伙伴和战略伙伴是学院一路走来始终坚持的定位。企业大学要真正能够在企业中有影响力、地位,就要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院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光明乳业沉淀商业智慧的平台,战略落地的伙伴。而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认知到企业大学的未来是与企业相辅相成的,才能拥有让企业大学走得更远的力量。
最后,关于“更加依赖衡量标准和评估”的预测,企业大学的确是更加依赖衡量标准与评估,学院更看重的是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培训很难有显性的效果。如何评估培训或项目能够真正带来成效?学院仍在探索。
时代的变化太快。不久前有一个预测:未来50%的工作岗位都会消失。企业大学也会面临发展方向的问题。封闭式发展不可取,一定要走出去,构建内外融通的平台,成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时不断对外输出经验和智慧。
对企业来说,企业大学应该是集聚智慧,同时最有发展可能的组织。最爱学习的人在企业大学,最好的学习资源也在企业大学,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终实现突破与创新。
未来,学院希望成为最好的人才发展和文化交流平台,更多地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成为企业内部的专家团队与资深顾问,成为企业变革的指导者。朝着这些目标前行,矢志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