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类网文、资深自媒体作者的“段子”、漫威电影,这些叙事活动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它们都有一个特征:如果我们只看其中一个作品,很难给予它准确的评价,它好不好?好在哪里?往往需要在同类文本的比较、互文、引用中判断。对于一个“穿越到康熙年间种田”的故事,我们需要结合“清穿”(穿越到清朝)一众作品所形成的惯例、规则和共同语境,来判断作品的新颖度、合理性、满意度,给予此作品以适当的“江湖地位”。
同样,观众往往并不将漫威电影系列的单片视作独立的电影作品,对影片的评价并非基于传统美学意义上的主题呈现、人物描述、故事的完整性、艺术风格的统一等原则,而是根据其在“漫威宇宙”中的内容分布、世界观设定、风格差异等系统性因素而决定。因此,只看过《复仇者联盟4》的观众,根本无法理解其中艺术表现力平平的“钢铁侠的牺牲”一幕,为何引起观众如此之巨大的情绪波动。
同样的情形在日本动漫叙事系统更为突出,大量经典作品的欣赏是有门槛的,新人往往被教导:“先去看完番剧,然后小说,最后去看剧场版。”否则可能根本看不懂,从而失去欣赏的乐趣。再如,以二次元内容著称的视频网站Bilibili,需要回答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考题”,考试及格后方可获取其会员资格。
以上情况让我们注意到,在文学、网文、电影、动漫等多个叙事领域,正出现着一种态势:大众叙事消费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同一语义系统的文本。它以IP、系列作品、同主题作品(穿越)、同价值观作品(同人、耽美)等多种形式出现,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共同文本”。同时,单部作品的欣赏和评价,相对于共同作品而存在。单一作品与共同文本正形成愈来愈强的关联性,换言之,单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整个语义系统而存在。
《片警宝音》剧照
对于此种态势的认知,我们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此种单一文本与共同文本的强关联性,超越了古典意义的“系列电影”的范畴(系列电影在故事内容上有连续性,多部作品拼贴成一个整体故事,如《教父》系列);它也不属类型电影的范畴,因为同类型电影共有的是某些电影要素的范式,并非在内容层面相互关联,其单部作品自身具有更强独立性。共同文本的强关联趋势,其意义体现在其现代性上,体现在单部作品在内容、主题、风格、世界观等方面与其他共同文本形成的互文性上。如《007》《加勒比海盗》《凉宫春日的忧郁》,不断持续的“三国”“西游记”以及金庸作品的影视改编创作。
第二,单部作品与共同文本的强关联性,并非导致单部作品价值的降低,而是进一步挖掘了其叙事文本在共同文本体系中的价值,形成新的理解维度。
第三,此种新形态的叙事活动是一种现代性的反映,是非古典的,它以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瓦尔特·本雅明意义的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观念、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为基础。
在电影领域,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此种态势的出现,是电影人试图将不确定性强的内容生产纳入稳定性的经济活动之结果,此种努力的上一个成就,即是类型片体系的建立。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此种态势产生的心理机制更加清晰。当代电影观众,面对可低成本获取的无数故事,越来越难有精力和兴趣地去关心一个个单一叙事文本,共同文本成了一种文化消费的必然。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可以高效获取优质内容,还获得了高于单一文本欣赏的维度,这本身就是文化消费的现代性的体现,正如学术系统的先行者所谓,“当代叙事学不关心个别故事的语义陈述——讲述出了什么样的故事,而关注同类型诸多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追寻的是生成故事的普遍规则是什么”。(1)如今,叙事作品这一维度的意义开掘从学术系统走向了普通电影观众。
《片警宝音》是一部并不太知名的电影作品,也是一部被低估了的作品,它却是我们观察上述“单一文本—共同文本”关系的一个有趣标本。
这部2018年出品的电影,因为特定的时代、地域、作者身份,与两个(而非一个)共同文本具有强关联关系。
首先,它是一部“英模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等单位参与了联合摄制,根据“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民警宝音德力格尔的工作生活事迹改编而成,与《雷锋》《任长霞》《焦裕禄》等众多影片一起,属同一语义系统。因为艺术创作惯性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英模片已远超题材、类型的限定程度,已经形成稳定的、不可动摇的特定文本陈述,成为一个共同文本。
英模片的主题和价值观,体现在“英模”两字上,所谓“英”,指对影片所陈述对象的行为、态度予以褒扬和提升,完成人物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转化;所谓“模”,指广大人民能够以此为楷模来学习。
在叙事上,英模片将报告文学(Reportage)的叙事策略作为基础,以茅盾《论报告文学》为理论依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成熟的方法论。其突出特点是,以散文化的多事件连缀为基本叙事策略。因为影片的重点是对人物的描述,所以避免整一戏剧动作的模仿,亦避免强情节事件,与古典戏剧的叙事策略有较大不同。
人物塑造上,既要发掘出英雄人物行动中的超凡抽象特质:无私奉献、集体主义、牺牲精神、有信仰、拥有超越常人的眼光和意志力,又要还原其作为平凡人的个体特征:个人行为特征、语言特征、个人情感特性,二者以辩证的方式统一起来。这意味着人物是英雄,但不能在身体和智识上超出常人太多,人物也是凡人,但不能有缺点。
《片警宝音》在操作上完全满足了这些共同文本的规则:宝音长相平凡,性格温和,身为蒙古族却无民族传统所崇尚的男性勇武风格,几乎已经确定的“未婚妻”选择嫁给了一位俊朗骑手;他并没有过人的智慧能迅速识别罪犯和厘清案件的脉络,也没有超强的身手,在与罪犯的打斗中他狼狈不堪。他做的只是一件件小事——登记流动人口、处理家长里短的纠纷、探望孤寡老人,甚至充当邮递员,并在这些小事件的行动中呈现了英模人物的抽象特质。
导演的此种努力,让影片成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九部重点国产影片之一。(2)这意味着本片成为“英模片”这一共同文本的标准书写。
在前述基础上,本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同时与另一个共同文本建立了强关联作用,即“民族志”。民族志(Ethnography)原属人类学范畴,近年来慢慢延伸至文学和电影等领域。它是一种写作文本,体现为描述某种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功能既包含研究方法,也包含对特定群体文化的解释和呈现。此理论的代表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提供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认为民族志应该包括三类内容,第一是有关制度和风俗的整体面貌,第二是对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现实的记录,第三是民族志的说明。
《片警宝音》的主创中,导演杨瑾是山西人,编剧曹寇是南京人,都与蒙古族并无联系。影片中对蒙古族社会生活及习俗的描述,正是以马林诺夫斯基所推崇的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了一次人类学意味的文本书写。
在民族志这一共同文本中,要求展示田野点的人民之生活方式,《片警宝音》以大量笔墨展示了牧民取水的过程,多个情节的发生地被放置在取水点;民族志要求展示区域经济关系,影片就描写了牧民们的财产纠纷如何得到解决;民族志要求家庭关系和风俗的书写,影片设计了女儿寻找父亲的重要情节,展示了草原特定的亲子关系;民族志当然还要求宗教仪式的展现,影片相应给出了孤寡老人去世时的宗教场面。
我们之前有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往往只是泛泛地、浮浅地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更有许多影片,只是将一个一般的故事放置在特定的区域发生,以寻求新鲜感而已。本片与之不同,其对民族生活、习俗、文化、经济等内容书写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少数民族题材”这一概念,从而到达了民族志这一共同文本的维度。
《民警宝音》同时与英模片和民族志这两个共同文本进行了强关联,这并未让作品变成一个大杂烩,其高明的地方,是找到了一种方法,让二者统一起来,变成了双面之神雅努斯(Janus),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两个不同的共同文本相观照和互文。这让它既满足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又满足了艺术表达的需求,能够进入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平遥国际电影节这样的场域。(3)
索绪尔说:“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而且应该从它们共时的连带关系方面去加以考虑。”(4)《片警宝音》中,作者以一种非常聪明的办法,将一种语义陈述同时作用于两种共同文本。影片展现宝音多次去看望一个孤寡老人,老人同时是一名老兵,此一事件的陈述,在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可被视作一种“英模”叙事的语义支撑,强关联了英模片这一共同文本。同时,在作者赋予的“民族”叙事的系统中,它成为宝音与民族传统联结的一种叙述,突出设计了如老人炖狼胃给宝音治胃病、充满特定宗教特色的葬礼送别仪式等。
《片警宝音》剧照
影片还展示了宝音如何巧妙而务实地调解牧民的经济纠纷。这一情节在民族志文本中,是对地域经济关系的描述,而在英模片文本中,它体现了一种“因地制宜、联系实际”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
最出彩的情节设计是,宝音帮助外旗的年轻姑娘与她的亲生父亲相认。在英模片的文本意义上,他心底里虽然喜欢这位姑娘,却在姑娘与另一健壮骑手交往之后,无私地退出并给予对方祝福,体现出牺牲精神。在民族志文本的意义上,呈现了特定地域的婚恋习俗和观念。
最难处理的场面,应为宝音被树为英模之后,他面对镜头应该说些什么。此一场面是英模片的必要场景,其意识形态的仪式功能太过强大,在电影中出现时往往不讨好。本片中,作为片警的宝音则强调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乡邻的情感、以及质朴的服务精神。这虽然没有脱离许多影片中先进模范口中“我热爱这片热土”的套路,但因为特定地域的民族特性,这一问题反而成了服务于民族志的个体表达。
能够将这二者统一起来的核心,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源自于主创人员长期现实主义独立电影创作的本能和经验。导演杨瑾作为摄影师参与了多部独立艺术影片,导演作品有《有人赞美聪慧,有人说不》,这些影片都密切观照现实,观照小人物的生活。
这些经验和“带着镣铐跳舞”的能力,让《片警宝音》成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的现象,以及挖掘现象背后的内涵,从而与多个语义系统对接,一定程度上,影片实现了爱森斯坦所描绘的现实主义作品特征:“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依据现实主义的原理,必须在所展示的现象中把现象的图像和这一现象的形象(即对该现象实质的概括)表现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这二者在其存在、出现和相互过渡上都是不可分割地处于统一之中的。”(5)
《片警宝音》是一部值得咀嚼的电影,它像一块构造和设计足够精巧的钟表,让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用单一文本的局部陈述与两个差异极大的共同文本同时进行互文和观照。
当代观众面对的是人类数千年的语言文字叙事作品,以及百年的活动影像叙事作品,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故事,都已经不够新鲜。他们对每一部新电影,都会放置在过去许多部相关、相似、相类的电影所共同形成的语义系统中进行欣赏。
想逃避这种语义系统已经不太可能,更何况特定的语义系统所形成的共同文本正逐渐受到观众的青睐。那些获得Bilibili会员的年轻人、对“漫威”超级英雄倒背如流的铁粉们、对《异形》世界观如数家珍的爱好者、对一部部《黑客帝国》耳熟能详的极客们,越来越“专业”的年轻故事消费者的队伍正日渐扩大,他们对于电影叙事的认知正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维度、一个创作者大有可为的维度。古典意义的单一故事的边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正在模糊乃至消失。许多单一文本正在聚合成共同文本,许多共同文本正在被创造,文本的意义在与共同文本的关联中不断地产生。
每一个新故事背后都有一千个老故事,每一个好故事,都被讲过一千次。我们既是在重复,也是在创造。
(陈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