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小管家在图书走廊里整理图书
▶小朋友在图书馆翻阅图书
▼阅立方里家长正与孩子阅读
师苑书屋温馨的环境吸引更多学子阅读
▲图书流动车开进建筑工地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第20分馆开馆
“鸿雁悦读”宣传片
不久前,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出版发行。这批工作案例共7本,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7个领域172个案例,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其中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鸿雁悦读”计划入选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案例。
从2017年底呼和浩特市启动“鸿雁悦读”计划,截至2018年底,已经完成了9个旗县区政府城关镇、公共图书馆、新华发行集团网点、政务服务中心、有代表性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网点以及青城驿站的联通,囊括了线上图书快借、自动借书机借阅、流动服务车借阅、“阅读共享计划”借阅、校园书屋借阅等图书借阅方式。在呼市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及居民社区阅览室等场所随处可见读书的场景,处处涌动着阅读的热潮。
馆店结合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
全民阅读品牌“鸿雁悦读”计划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自治区有关部门与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指导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推出的。近两年的时间里,“鸿雁悦读”计划紧紧抓住群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取成本这一影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主要矛盾,以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群众满意度,在推广全民阅读、解决老百姓“读书难、借书难”的阅读“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创新实施“鸿雁悦读”计划,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纽带,打通图书馆、新华书店和农家书屋的阅读资源,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深度对接的途径,着力推动全民阅读。一方面,盘活现有资源,构建便捷的阅读网络。以图书馆总分馆制为依托,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基层网点、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合作,在全市设立64个分馆;将农家书屋体系的“草原书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建成全国首家无人值守书店及在线服务平台,读者可凭借“鸿雁”读书卡通借通还,实现资源融通,有效弥补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创新供给方式,将部分采购权交到读者手中,读者可以在新华书店各网点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和借阅图书,将原来由政府采购图书的“配菜”模式变为“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新华书店送单”的“上菜”模式,深受群众欢迎。
以往,图书馆新采购的图书资源要按照专业流程和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业务加工和管理,新书上架时间较长,程序复杂,读者无法第一时间借阅新书,而书店从出版社采购回来的新书扫一下书号条码即可上架出售。如今,图书馆和书店合作,将二者的业务系统关联起来,群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便捷的方式在书店直接借阅新书,由图书馆和书店进行结算,群众看完书之后可以在附近的图书馆或书店网点还书。图书馆收到群众的还书后再对这些书进行分类、贴书标、上架等专业化加工。馆店合作将借书环节前置,将采购加工环节后置,既满足了群众及时看到新书的需求,又保证了对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
自“鸿雁悦读”计划启动以来,市政府投入975万元用于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购。图书馆通过招标遴选新华书店作为图书馆图书资源主要供应商,新华书店提供数据加工服务,有效保障了图书馆采购图书的质量和书目数据的准确性。新华书店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将旗下的城市书房和其他网点建设成为图书馆分馆,读者不仅可以买书,还能办理读书卡、借还图书、阅读学习等。在运营方面,图书馆与新华书店通过引进相关文化业态,尝试建立阅读、休闲、娱乐相融合的文化消费综合体运营模式;共同致力于将阅读环境与前沿风尚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小型发布会、讲座沙龙、亲子教育等特色服务,改变了传统书店格式化布局和图书馆的单一服务模式,创造富有人文艺术气息的阅读氛围。
为满足当今读者日趋个性化、多元化、随机化的需求,图书馆将专业的图书馆采购与读者荐购相结合,把群众“点菜”与图书馆“上菜”相结合。图书馆成立选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读者和图书馆理事会成员等组成,定期决策并及时调整图书馆图书采购计划,完善图书馆藏书体系。通过“鸿雁悦读”线下、线上图书荐购将读者选择的图书直接纳入馆藏,并通过大数据积累分析读者阅读喜好,定期调整图书馆馆藏采购计划,从而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图书馆馆藏建设中,促进公共图书馆藏书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仅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完善多元互动供给格局。
“鸿雁悦读”计划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在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中,图书馆向合作单位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负责图书流通、读者管理、信息发布以及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合作单位负责提供场地、日常维护和信息反馈。由于实现了通借通还,方便读者就近阅读,就近借还图书,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建筑之“墙”,让图书服务融合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除与新华书店合作外,图书馆还与机关、部队、学校、医院、社区、银行、商场、加油站、市民服务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合作,加快体系网点快速布局,实现市区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社会机构等64个网点全面联通。对于合作单位,图书馆以读者借阅量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年度考评,服务效能发挥好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参加“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十佳鸿雁书屋”“最美图书管理员”的评选。 “鸿雁悦读”计划使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了阅读服务,为各类社会合作机构吸引了大量读者和消费者,带动了零售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消费,提升了文化品位。政府通过指导要素自主配置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从而实现了群众、图书馆、书店、其他社会力量和政府多赢的局面。
多触角延伸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目前,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已基本实现了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但在贫困地区、城乡接合部设施网络建设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难点。为了尽可能提高“鸿雁悦读”计划的覆盖面,图书馆推出了自动借售一体机、流动图书车作为有益补充,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在服务网络方面,“鸿雁悦读”计划依托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构建了以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为中心馆,旗县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服务体系网络。读者持身份证在各网点均可办理读书卡,实行“统一办卡、统一管理;一处办卡、多处可用;免费服务,资源共享”。全市所有网点实行图书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调配、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鸿雁悦读”计划还将农家书屋体系中的草原书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终端。经过多年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草原书屋1万多个,其中,我市有草原书屋966个,每个草原书屋都配有一定数量的书刊和电子音像出版物,成为农村、牧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终端。为进一步发挥草原书屋的作用,优化公共文化资源存量,2018年11月,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将全市部分草原书屋纳入总分馆管理体系,将草原书屋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与公共图书馆融合,将草原书屋的书刊音像资源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编目,统一检索,并为纳入总分馆体系的草原书屋配置了电脑和百余种图书,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江加挂“鸿雁书屋”牌子,推动公共图书馆体系、农家书屋体系实现资源融通,有效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在呼市主城区,“鸿雁悦读”计划依托青城驿站打造“鸿雁书屋”。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城区主次干道、人流量大、人员密集的繁华路段修建的1200多座集便民服务、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休闲驿站中,在面积较大、周围居民集中、有专人管理维护且具备宽带接入条件的青城驿站中建设城市书房;在面积较大但无专人管理的青城驿站中建设微型图书馆;在面积较小且无人管理的青城驿站中投放数字阅读平台和自动借售一体机,首批建设70个,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流动图书车的作用,开启公交服务模式。流动图书车是一座流动的图书馆,车内装载各类新书2000余册,装备自助借还机、自动化遮阳篷、电视、书架、座席等。流动图书车采用开架阅览的方式,还可为读者现场办理读书卡,提供图书借还、信息咨询等与中心馆相同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流动图书车由专人负责,实行公交化管理,每月定时定点开进旗县、乡村和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服务网点,让市民畅享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成果。目前,我市还建成全国首家无人值守书店——“益友书屋”,读者只需将选择好的图书放在自助结算机上,自动扫描图书信息,形成付款二维码,手机扫码后选择微信或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支付成功后完成结算,整个过程只需一分钟。付款后,门禁系统自动识别,自动打开。无人值守书店使阅读变得更加智能、方便、快捷。在这里读者同样可以享受“鸿雁悦读”的借阅服务。
如今,“鸿雁悦读”计划还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青城文化讲坛”“鸿雁讲堂”等系列讲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和在青城民族团结一家亲”“书写童年阅读人生”等多场主题讲座等,助力全民阅读。
“鸿雁悦读”计划实施以来,截至今年5月1日,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累计到馆人数180万人次,新增读者12324人,借书13万余册次;新华书店自助办证机办理借阅卡2.5万余张;共举办各类讲座、活动180余场,参加人数5000余人,开展流动服务80余次,服务人数7000余人。(记者 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