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创新开展“驼乡先锋”行动,全面推行“党建+”工作体系,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动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红色动力”。
聚力“党建+富民”,构筑产业党建新格局。组织开展以“一村一党建品牌引领,一村一重点产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富民杯”嘎查村党支部“活力赛”,不断激发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行“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工程,围绕沙产业、奇石产业、旅游业、特色种养殖等新兴产业,建立党员由经济组织与属地党组织双重管理制和嘎查村“两委”班子党员兼任制,持续扩大产业链上党组织的覆盖面。先后成立梦想公园、宝玉石等产业党支部13个,组建产业党小组60个,打造阿拉善英雄会、阿拉善奇石节等旅游品牌,嘎查党支部书记领办和“党员中心户”牵头成立产业合作社55个,带动群众989户,实现产值1326万元,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牧户(贫困户)”联营同富模式,让党组织根系深扎到产业链每一个环节,有效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聚力“党建+连心”,凝聚企业发展新活力。进一步健全企业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加强企业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管理各环节。通过落实联系点制度、选派党建指导员、调研督查等方式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输送党建经验,开展“双服务双指导”、关心关爱党员“五个一”“送学上门”等活动,实现企业党建和发展双赢。加强对专业市场、商圈、楼宇的调研摸底力度,对符合组建条件的亮身份、亮标识、亮承诺,新成立19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创建“双强六好”“六个好”党组织21个,优化设置党组织15个,打造“金领驿站”“红色商圈”,不断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聚力“党建+暖心”,引领社会治理新风尚。深入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率先推行党群一体化改革,构建起“党群综合服务党工委+8个群团组织+多个社会组织”的党群一体化“1+8+N”联动体系。以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形成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各类执法力量等五个横向“联动”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和群团工作组织一体化、活动联动化、服务高效化。建成旗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街道(镇)党群服务中心和嘎查村(社区)党群服务站“三级阵地”,形成联动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党群服务工作的全覆盖、无死角。建立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机制,安排138个旗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街道社区,建立党建融合示范点9个,全面开展互联互动工作,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聚力“党建+活力”,开创机关工作新局面。开展“讲好阿左旗党建故事”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党建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开展以落实“三会一课”、党费收缴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督查,压实党建责任制,着力解决“灯下黑”问题。加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建设和学习型、实干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导旗直机关部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创模范。
聚力“党建+树人”,践行教育发展新理念。深入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同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基层党建与业务发展“双好手”、立德树人与教学科研“双能人”。深化推进教育质量评价与大数据信息化项目,运用大数据分析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难点、疑点和问题,对标对表,逐个攻破、补齐教育发展中短板,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坚持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之中,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等活动,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聚力“党建+固边”,展现边疆稳定新风采。以军警地携手“共建稳边”为重点,深入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在边境地区和口岸地区创新实施“树旗铸魂”工程,通过设置军警民联防工作室、流动联防警务室,联建“警营党校”,拓展“草原110”通信网络,建立苏木镇、边防派出所、嘎查“三级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打造长调民歌、萨吾尔登等蒙古族特色文化传承基地,盘活边防部队、蒙古包哨所等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在地方党员干部中开展“领导干部军事日”活动,在边境农牧民中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在口岸开展边检官兵“红色党日”活动,推动边疆基层党建力量由“单一”向“联合”转变,基层党建资源由“散”向“聚”转变,基层党组织作用由“弱”向“强”转变。(左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