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该基地航拍图
截止目前,蒙草种业中心已开展繁育200多个品种,后期会陆续扩展至国内几大典型草原,再逐步覆盖至全球草原植物,为中国乃至全球草原生物多样性保存、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草牧业发展等提供科研保障。
北疆草原为中国建造“小草诺亚方舟”
植物种质资源是国家的重要基础战略资源。201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中国启动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信息。文章提出,“中国启动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摸清全国种质资源家底,收集保存各类林草种质资源15万份,林草种质资源DNA样本20万份,使珍稀濒危、重要乡土乔灌木树种、竹类、藤本植物、野生花卉及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草本植物种质资源得到安全保存,为中国林草事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保障。”
为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还出台了《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要达到75%,商品林全部实现良种化,草种自给率明显得到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基本建立。种质资源面向市场的基础性研究更是基础中的基础。蒙草生态的植物科研从内蒙古草原起家,20多年来秉承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驯化乡土植物修复当地生态的生态理念,驯化推广具有节水、抗旱、抗寒等特性植物200余种,达到易成活、低养护、多样性效果,累计修复各种生态类型2000余万亩,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图为蒙草种质资源库里收藏的土壤样本
公司建立起13个不同生态类型的科研机构和相应种质资源库,20余年积累形成“土壤大数据”和“种质资源大数据”,收集种质资源5000余份;有地理标记的植物标本33000余份;各类土样近100万份,仅在内蒙古地区就采集近2000万个区位点进行乡土植物资源监测,基本覆盖内蒙古全境。
擦亮中国种业新“芯片”
目前,中国共建成各类良种生产单位15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94个,共保存林草种质资源近10万份,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提高到65%。但目前中国林草种苗事业仍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林草种苗结构性过剩等问题。
种质资源行业处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上游”。蒙草生态通过20多年的探索,全力打造乡土草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最终形成集“植物科研+技术输出+种业基地繁育+草种生产加工+生态修复”为一体的产业链。为此,公司引入全自动化的育苗生产线提高了生产工艺,产品更加标准化,生产周期进一步缩短。
图为小草“智慧之家”里的自动化育苗生产线
小草“智慧之家”内,自动化育苗生产线主体由基质搅拌机、全自动播种线、补苗设备、移栽机、跳移机、喷灌机等多设备井然有序的勾勒出种业科技的“中国芯”。按照目前规划产能8万株/小时穴盘苗,年产可达3亿株,在中国仅在蒙草才能看到的新型“种草”黑科技。
生态大数据与社会共享“智慧种业”
“蒙草生态大数据系统可根据待修复区域的‘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数据化体检结果,给出适地、适树、适草的科学保护与环境修复方案,”漫步蒙草种业中心,“智慧种业”随处可见。工作人员介绍到,生态大数据已经可以用“智慧大脑”指导种业生产,实现方案对应的种苗、生态包生产指令,完成智慧体检、智能生产的闭环。
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蒙草生态大数据系统修复经验,可覆盖草原、沙地、矿山、盐碱地、荒废弃地、花田花海等多项业务。目前,蒙草已经建立起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库,筛选抗旱、抗寒、耐贫瘠、耐盐碱等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抗逆性植物,进行每种植物至少4年以上的驯化。
20余年间,蒙草科研人员已经将200余种植物进行了引种驯化并运用到生态修复中。种质资源体系的逐渐完善也成为企业的核心科技竞争壁垒。蒙草种业中心不只充分体现“生态大数据”、“乡土植物”和“种质资源”的科学研究成果、生态修复应用、种业与草业的科学发展,还兼具有科普教育、学术交流、展览展示功能。
图为来到蒙草种业中心的研学团
除政企考察团、研学团等访客之外,蒙草种业中心高颜值的百合、马鞭草花海也吸引了周边居民、广大游客前来赏花、观景或摄影。蒙草种业中心,俨然成为呼和浩特市城郊的一处生态科普游园区,将蒙草在“草生态”、“草种业””方面的科研成果与社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