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我还在一家数百亿市值的民营企业担任经营管理部高级经理,旗下工业板块有一家公司,生产工业胶管,品牌很响,排名全国前五,但业绩一直差强人意。
上一年经营目标1个亿,底限目标8000万,结果经营班子只完成了7967万。根据上年初签订的绩效合同,管理层取消分红、年终奖,结果抵触情绪很大,认为只差33万而已,把分红和年终奖一撸到底太过苛刻,也严重打击了士气,于是总经理带着民意到集团诉苦了。
省略十万字左右的中间过程。
集团副总裁受命解决此事,把我找去询问处理意见。经营管理部负责下面几十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高层考核,涉及到经营和绩效的事又半点马虎不得,原本就忙得不可开交,只能怀着郁闷的心情来到会议室。
工厂总经理又苦着脸表达了一遍自己的诉求,末了还加了一句:
“经营管理部怎么搞的,目标订的根本不合理,你们在上面的人要脚踏实地,不能想当然提要求,你们是动动嘴,我们可要跑断腿......“
我打断了他的话:
“杨总经理,请先不要激动,这里我表达两点意见:
第一,这个目标不是我订的,因为去年我还没来。第二,这样讲不代表我推卸责任,而为了告诉你,如果是我订目标,不是1个亿,而是3个亿!“
“什么?你有没有搞错?1个亿我们都完成不了,3个亿怎么做,怎么越说越离谱了?“杨总经理本来黑着的脸一下红了起来,脖颈上青筋凸起,像一条条蚯蚓盘在上面。
副总裁也睁大了双眼,伸手止住了杨总经理的话头,很感兴趣的对我说:
“彭总这样讲倒是很出乎我的意料,1个亿都做不到的公司怎么做到3个亿,我愿闻其详。"
"我的逻辑非常简单:
1、任何制造型企业,就是销能必定大于产能,否则肯定倒闭;对于行业排名前五的公司更是如此,换句话讲,之所以销售卖了7967万,是因为你只生产了7967万,产能限制了销能。
2、3个亿的目标是这样分解的,公司自行生产7000万,可以将现有场地、设备、人力的极限负荷降下来,该技改技改,该换人换人,如果不是之前为了赶货,那些刺头员工就是起个聊胜于无的心理作用,压根指望不上,不光自己出不了活,还把别的员工带坏了。这次目标低一点,管理层压力小,就要明正典刑,人少效率反而上去了,所以7000万和7967万的利润是差不多的。
3、还有2.3个亿直接外发,公司品牌响,只要代工厂不出品质和交期问题就行,很多外发厂想做咱们的生意,外发成本比自己生产还要低。货出来后直接通过销售渠道卖出去,市场份额扩大了3.33倍。
杨总经理,有没有问题?
杨总经理目瞪口呆,一张脸更红了......"
这就是基于经营提升的绩效思维,绩效方案的设计者一定要站在总经理的高度俯瞰问题,从更高维度寻找业绩提升的方法。之所以在实际操作上知易行难,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许多绩效管理制定者是HR出身,对经营提升的逻辑不理解,制定的绩效方案是管理导向而非经营导向,只想着如何让绩效方案在管理的逻辑上说得通,而没想过这个对经营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二是,缺乏深刻的洞察能力,难以快速透过复杂的事物找到一石多鸟的解决方案,就以上述案例来看。业绩目标制定时只考虑了自有产能,由于场地、设备和人员的限制,管理者很难下定决心对一些看似很小的技改、胜任力问题进行改善,殊不知这样一来越发让自己处于被动局面。
员工一个萝卜一个坑,心态、能力有问题不敢管、不敢换,对坏员工的纵容就是对好员工的伤害,结果大家都纷纷效仿,生产能力就越发低下,管理者也越发不敢对员工进行处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想清楚了,就敢停一停,把设备维修、工装夹具给完善了,把人员心态培训好,把不胜任的员工替换掉.....这些看似耽误的时间很快就能追上来,很可能目标也就达成了。
三是,缺乏创新的思维和想象力。为什么只固守于自己的职责范围提出专业性方案而忽略系统性方案,最大化的效率提升一定是基于组织协同,没有团队的支持,明星员工或部门很难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
也有朋友看完会问,这明明就是一个业绩提升方案,不是绩效方案哪?
我则认为,绩效是个大概念,业绩提升方案本来就是一个绩效方案,而它必须要能切实地提升业绩,只有这样,才能基于此制定各个岗位的绩效管理方案,也才能让管理驱动经营。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涉及经营和绩效管理的内容很多,我也筹划将它作为一个系列延展下去,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