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说量子HR】
今天来聊聊腾讯官方微博的那一段摆摊招聘视频。腾讯HR在街边手拿大喇叭,当街摆摊吆喝“急招人才”。想想就很有喜感,果然没几天就上了热搜。这是腾讯PR部门的一次胜利,“小成本、大面积”地传播了腾讯的正面形象。一方面,让大家对于腾讯娱乐至死的文化精神,有了更深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树立了腾讯始终求贤若渴的一种形象。
但是,这事你如果当真,就已经输了。真正做过HR的,只会把这条新闻当笑话来看。因为大家都清楚,腾讯这样的企业,绝对不会沦落到当街摆地摊急招人才的地步。这倒不是说腾讯的HR就拉不下大公司的这个面子。主要还是因为随地摆摊的这种招聘模式,对于腾讯的操作效率实在太低了。我为大家强调过很多次,大公司招聘,效率是优于精准性的第一思考变量。因为腾讯需要的目标人群是有特定圈层的。而大公司选择招聘方式,影响效率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能否有效地高密度、高频次地触达目标人群。马路上随便拉来的人,能开发程序的概率才有多少?校招、官网投递、内推、定向挖角,无论哪一样方式,都比沿街摆摊效率高得多。这还没有讨论对雇主品牌感知度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制造业这些入职门槛比较低的工厂,倒是经常会采用摆地摊扫街的招聘方式,因为效率高。
其实,效率标准同样能帮助我们更加冷静地看待现在非常火爆的地摊经济概念。我相信很多人最近被舆论裹挟着,在思考两个问题:我要不要兼职去摆地摊?我摆地摊能卖些什么?
首先我要强调,地摊经济将是未来一到两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因为它背后有着强大的政治推手。政策就是中国事业发展的最大杠杆。自不久前国务院在两会公开倡导地摊经济以来,我们的各级政府在这个方面体现了强大的工作推动力,相关的新闻不断。李总理去了成都专程市场地摊试点;江西九江城管人员采用包干KPI考核的方法,规定每个人必须拉倒3-5位摊主,被网友戏称搞绝育的转行促进生育工作;即使在我所居住的上海,在一些成熟商业中心门口,竟然都搭起了流动摊位,比如虹口有名的1933、杨浦的大学路,惹得场内商铺的投资者怨声载道,非常眼红。商业地产大佬们也感觉到了危机,比如说,带头倡导为疫情减免三个月租金的WD商业,最近把催收租户的租金收缴率作为核心的KPI指标。真是一波掀起千层浪。
其次我们要客观看待,地摊经济是我们主动应对、适时而动的重要措施。美国对于我们的技术封锁,再叠加疫情,未来经济的发展压力可想而知。催生地摊经济,也是新形势下不得已的重要举措(虽然,上海前年才刚基本完成五违整治。这样来来回回确实折腾)。要知道现在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消费的底层购买力被掏空了:外国消费者短期是指望不上了,而国内消费者因为背负了失业、房贷、教育等负担,加上疫情大量减少了社交活动,导致购买力大大下降;而消费不足导致的商业活动下降,也就是老板也挣不了钱。所以,地摊经济的最大作用,还不仅仅是做生意减少了房租压力,而是1)大大降低做生意的门槛,2)给了大家购买的信心。你看,摆摊小商户也要进货,对于厂家来说就已经是构成销售了,3)大大增加经济活力,大家都有事情忙,社会也就稳定了。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摆地摊理解为“去库存”。如果你用量子整体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内部联系活动越多,必定会在整体层面增加需求。小商户们即使只挣点小钱,就会更舍得花钱。虽然,地摊的实质是投资商铺的中产阶层补贴底层居民。但从消费效用曲线来看,因为底层居民的消费边际效用要更高,必然导致整体社会效用的提高。所以,我一向是大力支持摆地摊这类的自由经济政策的。
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不能让地摊经济使自己变得盲目乐观。人都有过度乐观的偏好,好像自己不能做老板,都是因为以前政府不让自己摆地摊害的。其实,现在的商业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十几年前。如果你的地摊模式还打算用传统的批发转零售的思维,你将变得非常尴尬。很多经济专家在吹捧,地摊经济是把物流打通深入到城市毛细血孔的有效方式。但问题是,用传统批转零的模式来摆地摊,你确实打通了供求的“毛细血管式的接触”,但你完全挣不了钱。十多年前,在信息互联网和物流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情况下,你确实完全可以利用“定价的信息差”和“及时享受货物的增强体验”来获得溢价。但现在有了我查查,有了京东,有了生鲜一小时达和江浙沪包邮区的隔天到达物流服务。这种价值逻辑已经基本坍塌了。千万不要让你的地摊成为下一个顾客“现场感受、网上下单”的场所。而另一方面呢,地摊的小本经营就意味着你不可能存在大量库存,批零差优势对你来说空间不会太大,而地摊上的单品溢价无法达到一定程度,你整个晚上就是在白干。那么如何来破局呢?
不要只盯着地摊带来租金免费的成本优势,这会让你变得狭隘和盲目。很多人考虑摆地摊,满脑子想的是能够省下30%左右的租金和20%左右的人工(指的是自己亲力亲为,不雇工人),感觉自己不能白白错过一个捡大便宜的机会。但成本只是价格构成的一个因素罢了,关键还是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你的价格买单。在商业地产运营中,我们传统要考虑“人、货、场”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地摊经济的溢价逻辑也必须从这三个要素中间去挖掘。场所对于地摊而言,几乎为零,这是商场的主要战场,所谓的体验式消费、个性化商圈、特色互动,地摊做得来哪一条?货倒是可以挖掘的一个重点,原则就是选择非标品。如果你卖的是恰恰瓜子、或者保温杯,这东西你没有批零差价优势,只能用你节省下来的房租成本去补贴售价。当然,如果你有特殊的进货渠道,比如说外贸尾单、AB货鞋服这些东西。或者有大企业愿意给你提供赊销的。那你也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要做好地摊经济,你的唯一的出路可能还要深挖“人”这个要素,创造比网上体验更棒的深度连接。更紧密地触达客户的需求,以信任感为基础来提高产品及个性化服务,会是新地摊经济的重点。如果你将来看到,有个设计师在现场为附近的广场舞大妈设计服饰、有HR在地摊上现场提供简历指导、有摊主记录你买米的需求定时送上家门啥的,千万不要觉得惊讶。因为地摊虽然覆盖范围非常小,但是你同样有优势和机会来更好地了解周边的消费者。关键就在于营造相互之间更大的信任度。
所以呢,以地摊为载体,发展社区消费、社区服务很可能会是地摊经济未来很好的一个发展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HR,对于将要来到的地摊经济大潮的一些胡思乱想。仅供大家参考,也希望诸位的地摊事业能够越来越兴旺发达。
让我们一起用量子思维和中国智慧跨越管理障碍,你我共同发掘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