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来说,其实,失业是近二十多年的“新鲜事”。在1996年以前,工作是包分配的,上至大学生下至中学生都可以被分配到工作,不管是好工作还是坏工作,起码都不用担心失业。至于广大的农村,有地种就行,不存在失业这一说。1996年,国家进一步深化“不包分配”政策,对之前“包分配”的“铁饭碗”设立了严格的准入门槛,这一年“包分配”制度被正式取消。人们必须依靠自己、依靠关系才能找到工作。既然“铁饭碗”没了,人们就有可能会面临失业的境况。近期,在因疫情影响失业的情况下,人们自救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并且以记笔记的形式,分享自己失业后的感受、自救的方式等等。“失业笔记”在网络引起热议,围观的人或出谋划策或加油打气或投来同情的目光。
失业问题关系民生,网络成为了充满焦虑的失业人群一个比较便捷的抒发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舒缓社会压力。从那些最艰难的民生诉求中,我们也能看到更真实的底层生存现状,也为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各阶层利益的平衡之道、更有效的就业援助提供了最客观的参考。因此,认真研读他们的心声,再去思考解决之道,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发生过“失业潮”,那时的人们如何自救?
说起自救,就不得不聊聊98大下岗了,上至高层领导,下到普通工人总共数千万人失业,开始在生存线上挣扎,他们自救的方式有些至今依然被沿用。
1999年春晚,有个黄宏主演的小品,叫《打气儿》,黄宏演一位和父亲一样的下岗职工,有句台词是:“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句话在当时不知道触痛了多少人的心,甚至连黄宏也附带的被厌恶上了;此外,那一代人里面因《从头再来》这首歌厌恶刘欢的也不少,原因就是1998年的下岗潮。
1998年前后,大量公有制企业或倒闭或重组,工人被裁撤形成“下岗潮”。这次“下岗潮”是必然的,当时国有经济占据绝对地位,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甚至负债运营,再加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后带来的巨大冲击,国有经济让出主导地位是大势所趋,而在此过程中,裁员形成的下岗潮也是无法避免的。虽然从个人和家庭角度来看,下岗是痛苦的。但从大的经济形式来看,数千万下岗工人自谋生路,除了在短时间内就为市场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进一步确立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他们各种各样的自救方式,还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和繁荣。
(一)高学历下岗干部自救方式;
在当时,稀缺的大专、本科等高学历的毕业生是能够直接成为厂里的干部的。当然,这些人在下岗潮里仍然避免不了下岗的命运。不过这类人起点高、脑子活、社会关系广泛,一般在下岗后也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比如,在知乎上就有网友分享他的下岗经历。这位网友198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东北某国营军工厂,1998年下岗。但是他早就看出了危机,自学了编程,1993年通过程序员水平考试,95年在中层干部改选时办理停薪留职,并通过社会招聘进入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从程序员干起,工资是在工厂时的五倍,第二年涨到十倍。98年回工厂办理了下岗,办好失业证的他还领了两年大概四千块左右的失业救济金。
而他同单位的干部们和在他的同学中,很多人的去向也都不错,一部分出国发展,去的国家也都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一部分留在国内的,有的进入当地的私企,一部分南下,去往广州、深圳发展,不管怎么样都很快得到了企业重用。
(二)技术工人下岗后的自救方式;
技术工人下岗后,虽然条件比不上干部们。但是毕竟有技术在身且工作多年小有积蓄,再加上没有贷款压力。可选择的选项就多了,胆子大的,可以选择自己出资创业,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在那一时期创建的,也可以南下东南沿海地区进入私企打工;胆子小、积蓄少的也可以在本地私营企业找到一份技术工作,也可以自己接点零散的技术活。总之,在当时,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进入快车道,到处都需要人才,只要能及时转变心态、肯努力,大概都能够过得去,区别在于过的好不好。
(三)普通工人下岗后的自救方式;
作为普通工人,下岗后的境况无疑是最差的,甚至连农民都不如。起码农民还有地可以种不怕饿死,他们下岗后收入来源被断,又无一技傍身,虽然下岗后国家也会安排技能培训,最终效果也不好说,短期内如果没有想办法找到活计维生,真有可能坐吃山空最后饿死,不乏一时想不开或者急用钱却无能为力,最终一了百了的。当然很多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的人,当年很多都放下架子,去街头摆起了小摊,卖小吃、卖菜、卖衣服等等,他们在当时成为城市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于是城管应运而生;还有做些临时工作的,比如蹬三轮、开出租载客,在建筑工地打散工,南下深圳、广州打工,脑子活的还做起了“倒爷”;总之,虽然生活没有在国企时安逸,但只要肯努力总不至于活不下去,甚至收入比下岗前更多;最后还有一类人,他们下岗前就喜欢不走正道,下岗后彻底沦为犯罪分子的生力军,直接促成了2004年的严打。
二、当下失业群体还有哪些自救方式;
当下这代人没有经历过“包分配”,进入社会就是依靠自己找工作,面对失业时对比没有前辈人那么强烈,再加上有各种娱乐手段来缓压,以及网络社会熏陶后普遍具有的自嘲精神,此外还可以在网络上以笔记的形式来分享释压,综合下来这代人在面对失业时的抗压能力要比前辈人强。因时代的发展,新行业不断产生,除了延续前辈们摆摊、开店等自救手段以外,也看到了他们较于前辈人更为多样化的“自救”方式。
(一)直播带货;
疫情让直播电商成为风口,各地也都看到了直播电商给当地经济带来的直观影响,纷纷围绕落户、补贴、奖励等方面出台措施,培养直播团队来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推销当地特产,其中一些地方政府还直播团队培养向失业人员倾斜。比如,哈尔滨为了缓解稳岗就业压力,带动哈尔滨市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哈尔滨举办一系列免费公益培训电商主播、直播带货等活动。此次活动在哈尔滨区域进行免费电商直播培训,培训层次等级分设初级、中级、高级专业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每个级别培训结束后,根据学员的成绩和需求,为其安排在淘宝等知名平台上的实践课程。培训合格者将获得由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颁发《职业培训证书》。下一步哈尔滨还将陆续举办多期公益培训活动,力争在哈尔滨区域培训网络打造直播达人10000名、网络主播1000名,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增强电商直播技能。
此外,一些入场直播电商的平台,比如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也推出一系列的扶持措施来培养自己的直播团队。
在各地政府和各大直播电商平台的大力扶持的情况下,失业者选择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自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许就会像网约车刚刚崛起时的网约车司机一样,赚的盆满钵满,甚至成为下一个李佳琪、薇娅也不是不可能。
(二)网络兼职;
虽然网络兼职陷阱很多,就像前文所说那样,很多人都被网络兼职骗过,以至于很多人现在一想到网络兼职就与骗子挂钩。其实,在网络兼职中受骗的大多是淘宝刷单等违规行为,其行为本身就违规骗子可操作的空间自然也就大了。总之,寻找网络兼职不能直接与某个人对接而是找平台,不能做不合规则的,做能够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且证照齐全的。起码,平台特别是正规的平台它想要骗人成本也比某个人来得高,自然可信度也就很高。另外还要有个清醒认知就是,找兼职是为了自救的,凡是还没见到钱就要求往里面投钱的基本不靠谱。总的来说,就是摒弃那种不劳而获或者低付出高回报的项目,以下这些网络兼职和相关的网站,都是比较靠谱的,基本涵盖了各类人群。
1、出卖技能类;
从古至今,有一技之长总能活下去,现在网络发达,很多技能也能够通过网络兼职平台进行更快、更好的变现。比如PPT、小程序制作、平面设计、翻译、配音、文案,插画,策划,摄影等等,甚至Word、Excel做的好,也能兼职赚钱,也就是说出卖技能类是被动的,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形成具体的产品。
严格来说各大直播平台的娱乐主播、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者等也属于该类,不同于上述兼职那样通过技能形成具体产品再出卖,他们之间卖出的就是技能,比如唱歌、跳舞、脱口秀等等。
2、出售知识类;
与出卖技能类,能够提供具体的产品不同,出售知识类,出售的产品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观点。比如:(1)知识分享类,将原创知识内容以不同的文档格式上传到百度经验、百度文库、豆丁文库、360doc个人图书馆等知识库中,然后根据内容的深度和专业程度等设置不同的价格以供他人下载,每次下载内容上传者都会获得提成。还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端口、专业的供稿网站等将一些有时效性的文章主动散播出去。此外小说写手也归属于该类目,他们将形成的文学作品上传相应网站,以获取报酬;
(2)知识问答类,百度知道、悟空问答、芝麻问答、微博问答、知了问答、分答、在行、千聊、饭团、知识星球、付费QQ群、付费社群等,在其中回答相应的问题,以获得不同的报酬;
(3)教学类,这次疫情让线上教育火了一把,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在线教育行业,当然,教学类不单单指的是基础学科的教育、培训,它还包含了特长培养、平面设计、计算机、PPT制作、写作技巧、营销策略、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等。
3、电商类;
电商入门门槛低,渠道也很多比如淘宝、京东、拼多多、咸鱼、微商等,相较于实体店投入也较小,再加上现在很多平台对于新手期的店铺都有扶持计划,失业后又一时不知道做什么的,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自救手段。
4、出卖体力类;
这里的出卖体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搬运、建筑等苦力活。而是指依托互联网手段找到的不需要消耗脑力,更多的是消耗体力的工作。比如送外卖、送快递、同城配送、网约车、问卷调查、商业推广、网推代理、陪玩陪聊、有偿互助等等。
(三)返乡创业;
与98年“失业潮”不同,当时失业的主要是没有土地的工人群体,现在失业人员中有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失业后,离开机会越来越少的城市返回待开发的农村创业也是很好的选择。首先,返乡创业政府有扶持;其次,风土人情都很熟悉,可以减少前期准备工作的成本;再次,农村创业运营成本低;最后,从大城市返乡,创业者的眼界有所开阔,也积累了一定资源,对创业有所裨益,这些因素,都加强了返乡创业的成功率。近几年,返乡创业人数连年登高,国家发改委官网2019年6月消息,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人,也涌现出了很多返乡创业的成功案例,从普通的打工者一跃成为农民企业家。
1、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村民邵小叶一直在外创业打拼,2010年,她回乡创业,在宜秀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成立了一家轻纺织品公司,主营室内鞋出口贸易,全年订单可达350万双,年产值7000万元,带动周边160多人就业。不仅如此,邵小叶还在大龙山镇百华社区流转土地100亩,开发扶贫小菜园,分种植区、养殖区,按需分给贫困户栽种蔬菜,养鱼、养鸡、养鸭,带动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增收奔小康。
2、四川纳溪区渠坝镇清凉村村民屈炳良早年曾外出打工,一个月工资也就两三千元钱,离家很远,生活很辛苦,但是学到了蘑菇种植技术,后来屈炳良发现清凉村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蘑菇生长,便辞职回家,搭建了5个大棚种植起了蘑菇。每天毛收入300余元,除去成本,预计全年能带来5万元的纯收入。
3、江西宜丰县花桥乡山口村80后农民胡敢,曾在外务工多年的胡敢前两年返乡筹资70万元,租地35亩栽种特色葡萄、火龙果、哈密瓜及有机蔬菜等,2018年获利8万元。
4、宁夏盐池县郭佩先2015年从银川返乡创业,先后投入632万元,经过4年打拼,500亩枸杞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带动近200人务工就业。
根据58同镇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发布《县域创业报告》显示,在县域创业者中,男性占比达71.1%。同时,县域创业群体中48.0%年龄为26-35岁,30.9%的创业者年龄在36-45岁之间,45岁以上创业者仅占约10%。可见,年轻人是创业主力军。
从所在行业来看,县域创业企业相对集中于第三产业,比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这些行业与县域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属于生活型服务业。尤其是,年轻人回到家乡后,创业方向大多与电子商务相关,有的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有的帮助乡亲们网购生活生产用品,有的承接本地的电商快递服务等等。
综上所述,失业笔记早已经在网络中存在,而最近突然引发热议的原因就在于,这次疫情所唤起的人们对于“失业”的焦虑,在看到“失业笔记”后,难免会产生共鸣将自己带入进去。同时,也是基于对经济下行岗位减少的担忧,让更多人更加关注失业笔记。其实,在打破“包分配”后,失业就已经成为各类职场人士所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如何在失业后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自救”方式,也将成为全职场人需要共同思考问题,未雨绸缪最好。分类来看,失业自救的模式主要如下:
首先,门槛最低的就是从事送外卖、跑滴滴、发传单等纯体力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好歹有收入能够养活自己;
其次,摆地摊、做直播、网络兼职等也是一种选择,不过摆地摊需要有准确的产品定位,做直播要相当的营销策略,网络兼职要求有一技之长;
第三,如果略有积蓄的,失业后可以考虑转行,比如做后勤做技术的,可以转行去做销售,如今经济困难,各企业都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来拓展市场,或许在经过初期的积累期后,挣得还要比之前更多;
第四,如果积蓄较多且压力较小不着急找工作的,可以先观察社会急需要什么人才,然后去重新学习充实自身、提升技能,再去考虑找工作;
第五,现在人们对于食品健康和养生越来越重视,对来自农村的人来说,返乡创业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利用创业政策和自身眼界优势进行有机农作物、中草药、经济作物等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
总而言之,笔者建议把握一个基本点:在现行疫情下的就业环境中,不要过于挑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都先干着,哪怕是如上文所说的副业工作——以更灵活的工作方式获取基本的生存所需收入,然后静观形势等待机会,一切总会慢慢好起来的。比起老一代所经历的种种社会变迁,只要能够转变个人就业观念,放下身段,现在毕竟不是战争动乱年代,国家也正不断推出促就业、稳岗保民生、降税等政策,加上中国经济韧性和包容度很高,总归是有生存机会的。
中国有句古话讲得好:“自救者天助”!对自己和这个时代还是要有信心,特别是上文中那些在失业笔记里显得无助的人们,希望您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优势,冷静梳理自己到底还能干点什么,也许还是有机会的,最差,可以去摆摊或者做搬运之类的体力活。愿天下没有难找的工作,人人都能“各得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