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好仪表,而没有同良好的言行举止,甚至更让人反感,觉得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交往效果适得其反。“心无礼”,再好的仪表充其量只是花瓶,难以真正有礼敬于人的表现,谁欢迎这样的人呢。
一天,苏轼和佛印禅师开玩笑地说:“我看你像牛粪。”佛印却平静地说:“我看你像如来。”苏轼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其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
苏轼和佛印禅师之间想必只是互相打趣而已。
言为心声,语为人境。心中有礼,才会真正施礼于人。
商务交往中,有些人在见面之初显得彬彬有礼。但对方很快就会发现此人竟然有太多让人反感的细节:交谈中,总是心不在焉或语气敷衍;握手同时和第三方说话或看向第三方;说话时,不是抖腿就是倚靠、躲在沙发里,脚向前伸直;用餐时,响声大作,不是边嚼食物边说话,就是满嘴食物喝酒……
相信这些行为,很难让人舒服。但当事人或许自己不会发觉——可能已成为个人习惯,而不一定是故意做出,但就是这些细节出卖了他,细节暴露了你的“真身”。
电影《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王喜和大老黑去郊区吃农家饭。大老黑吃粉条时发出很大的吸溜声,嘴里像装了一台抽水机,使“领导”王喜忍无可忍,但即使再三提醒,大老黑也不承认,直至两人较真时,大老黑又吸溜粉条,才发现自己真是这样。
“心有礼”,才能自发地将礼仪细节转化为自己的习惯,并形成律己敬人的性格。礼仪行为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也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礼仪规则。即使对个别礼节不了解,交往中也能以“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尊重他人”为出发点,做出最合乎礼节的选择。
所以,我们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做到“我的眼里只有你”,发自内心地在意他人的感受、体谅他人,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才能做到得体适宜、进退有度,从而成为有风度、有修养、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