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收到一条咨询信息“我是小琳,今年30岁,学历是职高,市场营销专业,从事的工作是人事行政。目前家里有个小孩,现在的单位受疫情影响发展不理想,老板说即将关门,让大家早点找工作。我面试了几家不错的人事工作,结果杳无音信,这使我很困惑,接下来职业生涯该怎么办?”
在招聘过程中经常发现30岁+的职场“老人”游走在招聘会上,日复一日寻找心仪的工作,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但并不知道问题就在自己身上。
我接到类似的咨询案例至少有10个,通过近1个小时的详细交流,告知3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建议。
策划更高的目标,就算无法到达,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讲的最多一个例子“5年后给自己制定买一辆宝马的目标”,很多人一听,不要傻了,不可能实现,现在还是骑一辆电动车,他没有想明白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5年只要你认定目标后,首先改变的是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和生活,至少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至少会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敢于解决,不会逃避吧。不管结果怎样,过程会带动周边同事或家人,满满的正能量。其次,你的工作更加计划性,每天该做什么重要的事,无关紧要的事不用做。最后,时间来到第5年,你或许还是买不起宝马,那可以买辆大众,假如你连大众还是买不起,我想你至少可以买一辆奥拓,下雨天能够遮风挡雨的车。总比你原先的电动车好百倍。
职场中很多没有目标,更别谈高目标。只有在更高的要求下,人的潜能才会被激发,斗志会更高。去获得比原来更好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要给自己制定更高目标的理由之一。
缺少专业度,难以获得好感度,且不受待见
本案例中小琳不管在专业上,还是学历方面都是远远不足。当下职场上普遍是本科学历的要求,面试资格审核的第一关“硬性指标”就通不过,更不用说二面机会。
还有专业知识的缺乏,既没有人力资源专业资格证,又没有在规范的企业做过六大模块。再加上优质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肯定高,你的优势是什么?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自然会被刷下来。
此刻,让我想起一个大神级人物:“21岁大学毕业,吴瀚清选中了阿里巴巴,在面试时吴瀚清被要求展示自己的技术。结果吴瀚清当着面试官,花了3分钟左右便黑进了阿里巴巴内网一台路由设备,使得阿里内网中断,就这样吴瀚清留在阿里巴巴。可以说,吴瀚清毕业就是人生巅峰的开始,后面的几年里一路开挂的人生更是彪悍。23岁时,吴瀚清已成为阿里最年轻的高级技术专家;28岁时,吴瀚清带领团队抵御了当时互联网史上最大的DDoS攻击;30岁时作为阿里首席安全专家每天帮助中国37%的网站抵御16亿次黑客攻击;32岁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全球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寻找改变世界的牛人,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都曾是该荣誉的获得者。”
这是典型的在自身专业领域成为专家级,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世界的大门为你打开。
自驱的成长力,可以弥补先天不足,却是最好的良药
小琳的职场困惑是一种普遍现象,学历不高专业不够。那些总是在后悔当初没有认真读书,甚至说家里穷上不起学,我觉得这都是借口,喜欢找借口的人,说白了就是懒,不想付出努力,就能“天上掉馅饼”。
职场上最受欢迎的不是优秀员工,而是拥有自驱力的员工。在“自驱力”驱动下工作的员工,能自己让自己跑起来,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对工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且不计任何报酬,并非被动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人拥有自驱力?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需要: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追求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这种需求使员工在竞争性中追求出色的成绩。使自己的地位与自己的才能相称。
亲和需要: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保持员工对企业、对工作的高度忠诚。
所以,自驱力是整个员工素质“冰山模型”下的隐藏部分,包扣工作态度、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当然不像“知识、技能”只是水上部分,简单识别。
自驱力需要通过长期的观察来识别,比如给予更高挑战机会、公开晋升机制、工作环境刺激等多方面联动,用制度、理念的方式培养和引导。只有转化为员工内在的意识才能时时驱动自己的行为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