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说:
《大秦帝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剧,因为秦国由弱变强,统一六国的故事,很像一个企业由初创到做大做强的过程,涉及如何招人、如何做激励、如何推新政等问题。接下来我争取每周写一篇,跟大家分享其中一些有借鉴价值或值得探讨的内容。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秦国雄起的第一步——如何招人才。
文|欧德张
不同于创业者的从零开始,秦孝公继承的是祖业,只不过是一个烂摊子,经济最差,军事也弱,一直被山东六国看不起,都想来分一杯羹。
秦国暂时躲过“六国分秦”危机后,秦孝公看到韩国、齐国都在谋求变法,便也在考虑:秦国要如何强大起来?
要解决问题,就要先找到问题的根源。
01
人才:自己培养or外援?
秦孝公发现,秦国之所以弱,一是外战太多,二是内耗太大,因为先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传统贵族控制了社会大部分资源,他们常为各自的利益争斗,很难从国家利益的层面去统一行动,君王对他们的控制力也比较弱。
如何让整个国家统一目标呢?需要从权力架构上进行调整,也就是要组织变革。
要变革,就需要人才。
如何寻找人才?秦孝公制定的计划是寻访秦国各地的贤人。但是因为穷,很多秦国的士子都在其他国家游学,所以秦孝公寻遍秦国,也没有找到满意的人才。
一筹莫展之际,在一个前辈的开悟下,秦孝公决定放眼天下,广纳人才。
这里我插一句:企业应该自己培养人才还是找外援?当然,最适合的人才一定是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因为他们是最了解企业的,在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上也是融合的。但是人才的成长需要周期,而市场是不会等你的,所以,适当引入“空降兵”,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模式才是上策。(如何让空降兵尽快融入,可以阅读这篇《80%空降兵熬不过一年,如何让他们安全着陆?》)
02
招聘文案的要点
招人的第一步,是张贴招聘广告。
那时候有句话叫“天下士子不入秦”,意思是秦国太穷,吸引不了人才。这其实是很多创业公司面临的问题:没有钱,怎么吸引人才?
招聘的本质是吸引。吸引什么样的人?吸引和你同质的人。引用一段著名的TED演讲《伟大的领袖是如何激励行动的?》中的话:
目标不仅仅是雇佣那些需要一份工作的人,目标是雇佣那些和你有共同信念的人。那些只是需要一份工作的人只会为了工资而工作,而和你有共同信念的人肯为了你付出热血和汗水。
要找到和你有共同信念的人,最好在招聘文案中就把它们传达出来。特别是对于一些初创的、不知名的企业来说,应聘者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就来源于招聘的文案。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企业的招聘文案特别同质化,完全看不出企业的特质,这种情况下,应聘者就很容易把薪酬当做唯一的衡量。
上大夫甘龙草拟了一份《求贤令》,但是秦孝公听完之后给全面否定了,说里面都是“大话、套话”,听着不像是有求于别人,更像是告诉人才,你来我这里工作是种恩赐。
后来秦孝公自己写了一份《求贤令》:
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于心。
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共享秦国。
03
招聘是双向选择
商鞅听到这个《求贤令》之后,认为是“五百年一卷雄文”,其中最吸引人的有三点:
一是秦孝公敢于放下面子,痛说国耻,历说先祖四代无能,可谓开历代先河。这也说明了秦孝公的决心。
二是虽然秦国国弱民穷,但是“求霸业而不求吏治,身处穷弱,竟能做鲲鹏远望,吞吐八荒”。这是志存高远。
三是胸襟开阔,用士“不唯秦人”,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
短短200个字的《求贤令》中,不仅有秦孝公对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提出了目标——恢复穆公霸业,更有激励措施——共治秦国,共享秦国。
我经常说一句话:招聘是先找到爱你的人,那些相信你相信的人,认同你的价值观和愿景的人,然后再在其中找到你爱的人。
基于这些,我的建议是,在企业初创期,要找到合适的人,依靠的主要是老板的领导力和个人魅力,他们可能更多看中的是你的人品和诚信、你的能力和大家对你是否认同,你应该在招聘的过程中,尽量把这些特质都展现出来。
被《求贤令》打动的商鞅,终于去到了秦国,和秦孝公相见。但是他没有一开始就亮出本事,而是对秦孝公进行了一番试探。
招聘本来就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不仅“国君求贤而择臣,臣工亦求明而择君”。在与秦孝公进一步交流之后,商鞅确认了自己的选择。
他们的相遇,就像周文王与姜子牙、齐桓公与管仲,明君与贤臣,终将成就一方伟业。
而秦国的政坛,即将掀起一阵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