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蕴涵在无为之中,无为驾驭在有为之上。
《道德经》中对领导者的经典论述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意思是说,最高明的治国之道,是人民感觉不到有国君的存在;其次,是国家的国君受到人民爱戴,人人称赞他;再其次者,是国家的人民畏惧他们的国君;而最糟糕的国君,则是让人民反感,随处都能听见人民的咒骂……而境界最高的国君,悠悠哉哉的行事就能胜任了,不需要对国政讲太多的话,自然社会安定,人人富足。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境界。
国内一位“著名企业的不著名老板”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习惯:不论身处国内外任何地方,他每天只有下午三点半到五点之间的一个半小时会开通自己的手机,一天之中的其它时间都是完全不接听手机的。面对很多人的质疑,此人的解释是:第一,一家企业有多少起火冒烟的突发性事件?几率很低,当然不值得为如此之低的几率而令老板做信息的奴隶。第二,当有突发性事件爆发时,企业首先是应该依赖一套有针对性的危机处理机制,还是依赖于老板的个人智慧?
这位老板可谓是又一位深谙“无为而治”经营哲学的领导者。当我们试图在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的现实环境中,探讨“无为而治”这一充满道家理想主义色彩的话题时,首先应该对它的适用范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那就是:无为而治是一种领导哲学,绝非管理手段。
“无为”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结合中国本土企业的实际特点,我们可以将企业组织行为分为三个层面来看:企业伦理、企业治理、企业管理。企业科学发展最急需的是三大经营层面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企业经营格局。
第一层面,企业伦理:最深层的、根本性因素,回答“为什么”的命题,即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企业人为什么要聚在一起?
第二层面,企业治理:对企业的结构设计,回答“是什么”的命题,即企业现在与未来应从事什么样的业务?企业的真正主人是谁?企业长期形成的权力结构产生了什么样的潜规则可能影响企业健康?
第三层面,企业管理:对企业细节的保障,回答“怎么做”的命题,即怎样能够在产、销、人、发、财各自的管理领域中持续提高管理效率,防范细节缺失?
而“无为而治”的经营哲学,实质上就是以老板对伦理和治理层面的精心设计来换取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授权和超脱。“无为而治”的实践背景,是能否尊重市场经济下资源自由流动、有机组合的大规律,将外部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入内部市场,让“看不见的手”指引企业人的管理行为。因此,有为或者无为不是割裂开的,仍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正所谓:有为是蕴涵在无为之中的,无为是驾驭在有为之上的。
曾经有这样一首吟咏无为而治的绝妙小诗名为《逍遥歌》:“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以此与各位管理者共勉,祝愿早日实现无为而治、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