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北某家族企业新老交替之际,老董事长完全放权,新董事长经人介绍,引进了一位常务副总。由于新董事长主抓销售,经常出差,公司一应事务均交予该副总处理。殊料半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新董事长发现账面竟然有一百多万对不上账。新董事长深入了解,才发现这么多公款竟然被挪作他用。轻信他人使企业蒙受如此损失,新董事长追悔莫及,时至今日,该企业仍有八十多万尚未追回。
长期以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已经成为众多的管理者选拔、使用人才所信奉的原则。然而,笔者却认为,这种观念要改一改了!
我们不妨回顾一个真实案例。2008年,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入狱后“托孤”,将整个国美经营权托付给了陈晓临时执掌,2009年1月陈晓正式接替黄光裕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然而,让黄光裕始料未及的是,陈晓却借机打压、排挤黄光裕势力,企图借机夺权!如果不是杜鹃拉动黄光裕家族成员进行反击,国美的历史可能就此改写!
由此可见,过度的“用人不疑”后果有多么可怕!
当然,充分的信任助力事业成功,也并不鲜见。刘备三顾茅庐,访得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有人品,有智慧,有胸怀,有担当,感念知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倾其毕生之心血,帮刘备谋得了三分天下之一分;马云顶住了各种压力,坚决支持王坚进行技术研发,阿里云历经五年横空出世,不仅带给阿里巨大的技术支持、社会效应与丰厚的经济回报,还跻身世界云计算三甲榜,让国人们由此又多了一分自豪。
当然,每一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背后,无不是由无数个“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转化来的。刘备一开始并不知道诸葛亮为何许人也,尽管经由徐庶推荐,司马徽旁证,评价“其才不可限量也”,刘备仍然是半信半疑。访得诸葛亮之后,“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但诸葛亮是否有真材实料,刘备仍然无法验证。甚至直到博望坡战役之前,诸葛亮对各路人马分拨既定,“玄德亦疑惑不定”,仍然是存疑的,直到火烧曹军,“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刘备才开始相信诸葛亮并非浪得虚名。此后,诸葛亮协助刘备,火烧新野、水淹曹仁、赤壁之战、计取荆州、巧取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刘备建立蜀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诸葛亮每一次沙场点兵,何尝不是刘皇叔对他的考核与考察?如果不是诸葛亮数十年如一日的赤胆忠心,刘备临终前岂能亲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将刘禅与蜀汉江山一并托孤?
王坚能成为阿里的CTO,也是基于他之前的表现不俗。王坚1990年28岁获杭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刚满30岁即晋升为教授,31岁担任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担任心理学系系主任直至1998年,1999年入职微软中国研究院,2004年开始担任微软中国常务副院长。如果没有之前突出的业绩,只怕难入马云的法眼。王坚2008年进入阿里后,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刻苦研发,历经五载,阿里云一冲“飞天”,终获成功,2018年阿里云收入120亿,估计4500亿,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云计算平台。
由此观之,凡成功用人者,无不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当然,这里的“疑”并不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怀疑此人如何如何,而是要建立起比较公平、客观的绩效考核与管理机制,不断地考评、考评、再考评。“考”是考核、考察,是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人品、才智、情商、体能;“评”则是不断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把考察结果全面、客观地展示给他人作参考,同时也为给本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与人们平常所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不冲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道,是理念;“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是术,是具体的用人策略。也就是说,要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前提下,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用人,适当放权,给予其一定的活动空间,又要借助业已建立的绩效考核与管理机制,把考评作为用人的常用工具和手段,不断地考评、考评、再考评;既要对人才不断地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展现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最大效能,又要进行约束和监督,不断地查错、纠偏,从而避免失误,保证企业快速、稳定、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倘能如此,何愁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