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东莞走访了一位从事铝型材加工业务的李老板。他身材瘦削,思维敏捷,据说每年读书培训方面的开销就高达数十万元。曾有一门“开心智”的课程开价50万元,他毫不犹豫地报名缴费,却被“大师”婉拒(理由好像是“不在一个频道上”),故此内心很受伤。
李老板果然勤学好问,一见面就与笔者探讨起内部管理问题,主要是组织设计与职责分工,在办公室的白板上写个不停。
笔者从事管理咨询业十多年,走访企业无数,时常被老板们现场请教(或曰“考问”)。坦率地讲整体效果不佳,一是来去匆匆对企业了解肤浅,二是环境噪杂且经常被找老板汇报的人打断,三是跑得人困马乏往往心不在焉。
什么是客户的本质需求?
作为有着生命周期的有机体,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各异。企业因经营而生存,业务订单现金流是第一位的;因管理而发展,上规模后不能停留在经验管理或人盯人阶段,必须推行规范化、制度化和流程化;因战略而成功,把握方向、整合资源方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文化而基业长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跨越市场周期,无往而不胜。
如何满足客户“刚需”,解决客户“痛点”?
一是讲座培训。
培训(training),是指通过培养加训练而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一种方式。
培训属于教育行业,以专业知识传播、思维技能训练为主,本身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如同保健品不治病一样。
但不经意间,在专家稀缺的神州大地上,“大师”却层出不穷,引得李老板们顶礼膜拜,学费之高令人昨舌。培训机构风光无限,以至于在很多省市出任咨询行业协会的主要领导。
二是咨询服务。
如同勘探规划、工程设计,管理咨询(consulting)也属于服务业,商业模式为承接客户委托的咨询项目,在系统诊断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协助客户予以实施。
不难看出,咨询模式的问题一方面是门槛较高,项目收费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起步,不少中小企业难以负担,也未必需要提供系统方案;二是人力瓶颈现象突出,专家团队的精力和体力总是有限的,特定时间只能服务一个客户。
三是专家诊断。
到医院的患者并非都需要住院动手术,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门诊处理,专科医生望问切问、诊断病情后,一般开药或打针即可解决。
此时忽有豁然开朗之感,“微咨询”市场空间广阔,专家顾问大有可为:
首先,收集、整理客户需求。
就公司内部管理方面的“常见病”而言,一般包括:
1.发展战略,涉及产业方向或业务结构,随着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决策层往往出现分歧。
2.公司治理,股东之间、合伙人之间(包括老板家庭内部)的关系处理,可谓“天下第一难”;老板与经理人之间的分工授权问题,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3.管控模式,直线职能制企业如何边界清晰、权责对等?对事业部制如何切割划分,内部竞争、独立核算如何操作?控股制的母子公司如何管控,才能做到“活而不乱”?
4.薪酬绩效,薪酬设计如何与企业规模、行业特征挂钩?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的业绩考核本质区别在哪儿?如何活学活用平衡记分卡、KPI、OKR等工具?如何实现动力与压力的有效平衡?
其次,确定时间、地点。
时间以周末一天时间为宜,要有企业两三位相关人员参加,以免偏听偏信。
需要注意的是,地点不能安排在企业内部(避开工作干扰),必须到咨询机构或第三方场合(如宾馆、会所或茶楼)。
最后,现场诊断,提出建议或方案。
在澄清问题、确认痛点基础上,专家顾问或高屋建瓴,或深入浅出,或旁征博引,通过多年积淀的专业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当然更多的属于建议性质。
显然,“微咨询”与私董会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后者为何风光不再?
想来,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一来参与人数过多而效率打折,二来很多人专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三来属于公益互助性质而缺乏利益驱动。
收费标准:
建议从三五千元至三五万元/日,具体依据企业规模、问题难度及专家顾问水平而定。
如果客户有兴趣,可以在“微咨询”基础上转入项目咨询服务模式。
令人纠结的是,在“洗脑式”培训无坚不摧之下,不少人抢购保健营养品时一掷千金、甚至不惜砸锅卖铁,对求医问诊方面却疑心重重、斤斤计较;待病入膏肓时,虽华佗再世也只能徒唤奈何。
这就是命,也是一种时代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