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感觉「内卷」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
比如一个人加班,其他人走了,大家会说他卷。
比如一个人下班后自学,其他人知道后,会说他卷。
再比如一个团队很狼性,其他部门的人会说这个团队卷。
好像只要比其他人多付出一点,那么这就是卷。
但是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看了很多解释,最认同的一个就是「无意义的消耗」。
那个经典的例子说得很有道理:一群人看电影,本来大家坐下相安无事,但是第一排的人竟然站起来了,之后后排也站了起来……最后,所有人都从坐着变成了站着。
没有必要,却不得不改变。
这个例子有三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第一,第一个人为什么要开始?
第二,其他人为什么也要参与?
第三,集体为什么没有收获更多价值?
01
第一个人为什么要开始?
他可能是无心,比如座椅上有个洞,坐着看不舒服;也可能是有意,比如感觉自己胖了,希望站着看能多消耗一些热量。
类比到加班。
某人晚上加班 1 小时,可能是因为前一天吃坏了肚子,当天效率低,为了完成工作,不得不加班;也可能是因为想要被领导看见自己的努力,于是刻意留了一点工作放在下班之后完成。
02
其他人为什么也要参与?
人为什么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有可能是出于本身利益受损。
比如前面的人站起来挡住了视野,为了自己能看清,也站了起来。
也有可能是出于一种合群压力。
比如一个人本来就高,前面的人又矮,对方站起来并不影响自己的观影体验。
但看到其他人都站了起来,自己不站好像有点特立独行。
于是,也不得不站了起来。
类比到加班。
从利益受损的角度来看,别人通过加班收到了老板的好评,甚至在绩效上得到了鼓励,那么自己为了升职加薪,也加入到了加班的浪潮中。
从合群压力的角度来看,大家都加班,如果自己不参与,那就显得过于突出。
离开工位时别人的眼神、闲言碎语,就是一把刀,扎进心里。算了,还是一起加班吧。
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管理者,他是否鼓励这种无意义的加班。
比如曾经看到过一条朋友圈,某人发了一条加班内容,他领导的评论是:工作没做好,还在这秀。
相信这人之后再也不会如此,而其他人也心领神会,知道老板在意的是什么。
当然,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一个员工深夜依然在工位上看起来努力工作,总是会调动起他内心中的宽慰。
同时联想到这人家里还有妻子、孩子等着,更是觉得这个员工是公司的顶梁柱。
于是走上前,拍了一下肩膀,给予一个肯定的眼神。那就完了。
03
集体为什么没有收获更多价值?
从「看完一场电影」的角度上看,大家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最终的价值都一样,就是看完它。
坐姿的改变并没有带来收获的改善,甚至还可能增加了疲劳感。
类比到加班。
大家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就那么多,做完了以后,还加班,这意味着只能摸鱼,或者白天效率低一点,留一些活给下班后。
看到这里,想必你发现了内卷的一个重要前提:固定价值。
如果一个人每天的工作量不是固定值,而是一个无穷值,那么他加班,可以带来更多产出,更多产出也能带来更多回报(公司销售额和利润上升)。
这时候如果其他人也加了班,也产出了更多价值,那么公司整体的产出价值就上升了。
而这时候,考核就会更加容易,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04
当我们反对内卷时,到底在反对什么?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我们为什么讨厌内卷?
第一,我们反对那种别有用心的人。
业绩也没见得多突出,但想着通过这种「看似努力」的工作来创造好感。
第二,我们反对那种容易被欺骗的管理者。
我们希望他们能像鉴别绿茶一样鉴别这些人的真材实料,不要轻易被他们的表象影响判断。
第三,我们反对粗糙的考核手段。
只看付出不看成效,那招一个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最好,他们付出的绝对更多。
同时,我们也有一些担心。
担心的是自己不得不加入这个内卷的状态。
因为如果大环境如此,你也很难独善其身。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贴士:
1.下班时在桌上放一瓶热水,最好冒热气,看起来你还在办公位上。
2.椅子上放着自己的包,假装你没走。
3.将生活群改名称「XX工作推动群」,摸鱼更方便。
4.领导路过时,脸上要保持严肃,感觉在推动艰难的项目。
5.加速完成90%的工作,剩下的10%慢慢完成。
当你开始遵循这些步骤时,你讨厌的,你反对的,正在成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