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进行 35 次组织架构或人员调整,这就是小米。
换算一下,差不多每10天,小米就会「折腾一次」,这样的调整密度,对于组织的挑战是巨大的。
从今年3月开始,卢伟冰晋升为集团高级副总裁,小米就没有停下人事调整的步伐。
就在12月19日,3万多小米员工,收到的第35封有关组织结构和人事任命的内部变动的信中,调整主要具体表现在这两方面:
1、雷军交出他曾经直接管理的业务中台部,调整后,将直接和小米业务层面的7位高管对接;
2、中国区的三个销售运营部门,由原来张剑慧、王晓雁、于澎三位管理者共同运营管理,更改为统一由王晓雁负责,向卢伟冰汇报。
所有的现象都在表明:雷军要开始彻底放手了。
01#
人事调整的背后
是一次次无声的阵痛
如今的小米,已不是当初雷军打江山时十几个人一起喝小米粥的小米了。
现在的小米,已经成为了国民大品牌,组织规模俨然也已是巨人。
巨人若无正确的航道,则是毁灭性自杀;若无强大的大脑,则无法带领组织走向目标。2021年小米的各项人事调整和组织架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校准目标、强化大脑、锻炼肌肉,以保证巨人小米屹立不倒。
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比如20年9月,碧桂园原副总裁彭志斌加入小米,出任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人才官(CHO)。彭志斌当时负责小米集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及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向CEO雷军和集团总裁王翔双线汇报。
在HR圈内,彭总受众人仰慕,是行业内标准的传奇人物,也是很多HR的偶像和榜样。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在高端人才猎取项目和应届生培养体系建设尤为突出,江湖人称「挖人狂魔」。
但仅仅过去5个多月,彭志斌就离开了小米。这就是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调整背后的代价。
但为了更远的目标,小米只能低头向前,忍受阵痛。
任何公司都是如此。
02#
元老退位
小米正在新老交替
整个35次调整行动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
1、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因个人原因离职,改任高级顾问;
2、小米创始人CEO雷军退出多家小米关联公司。
熟悉小米的人肯定知道,除了雷军以外,小米另外7位创始人中,还有林斌、洪锋、王川和刘德这4位在小米任职,黄江吉、周光平、黎万强都已经先后卸任小米旗下公司的高管职务。
元老的隐退,给组织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加包容和宽松的环境,也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新老交替。
根据小米HR透露,小米为了让新老更替顺利,准备了很多年。从员工持股会的建立,到将分红权正式变为员工股权,到最后老人退位离开权力一线,这样新人的接手就少了很多障碍。
“元老”能够从别人的经营和管理中获得更多回报,他们会比较甘愿协助年轻人工作。只要第一代人完成这些动作,那么这种竞争与退出的机制和文化氛围就会逐步建立起来了。
如此,2021年的高密度组织架构调整,才更有意义。
03#
雷军减负
但仍对未来组织有担忧
这次,雷军卸下了更多权力,给到高层。
原因也很简单。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说,公司对组织管理的重视程度常取决于对未来的预判:如果相信增长还会继续,增长本身是最好的管理;如果认为增长可能消失,打造更精细、有效率的组织就是题中之义。
雷军开始担心小米未来会走下坡路,那么当下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高密度的人事调整和组织调整,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米在早期,一直采取「雷军—联合创始人—员工」 三层扁平化结构管理公司。好处是战略传达到一线时损耗少,执行力高;坏处则是随着人员变多和业务线扩张,雷军等小米高管容易陷入事必躬亲的繁忙状态,而能帮他们分担的人又还没被历练出来。
现在公司变得越来越大,雷军需要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战略和下面管理团队的成长空间。
2018 年小米上市后,雷军和小米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以往的管理风格,同时小米成立了集团组织部和参谋部,分别由此前在一线的联合创始人刘德和王川负责。
这就证明,小米将会有更大的野心,以及对打好管理基础的执念。
从整体上来说,小米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次架构调整可视为这家公司的一场组织进化。
于内,小米目前已拥有近 3 万名员工,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都极高,小米需要更加年轻的团队,整体战略的统一和文化的延续性,来应对组织的调整。
于外,小米面临着多方竞争,手机领域有下定决心要打必赢之战的华为&OPPO&Vivo,智能设备有疯狂投入的苹果。
更清晰的组织结构,能够保障团队在执行管理中快速反应,更灵活地应对竞争。
在这里祝福小米的未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