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数智革新》(杨国安 著,中信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书中讲述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总结和探索,也收集整理了美的、便利蜂、新瑞鹏、新希望、贝壳的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案例。
面临数字化的时代浪潮,很多传统企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都意识到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并且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行动,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数字化转型,成立数字科技部等类似的部门。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停留在信息化的阶段,谈不上数字化和智能化。
实际观察过现实中几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口号,成立了数字化部门,引进了部门负责人,组建了几个人的团队。但发现实际运行中存在几个实际问题:
一是部门如何定位,如与公司的信息技术部的职责如何区分,与公司业务如何衔接。数字科技部门很容易定义成产品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部门,但对实际业务的了解没有业务部门深刻,同时对IT产品的开发没有信息技术部门专业和有资源,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状态。对于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根本没有提高了战略的高度。
二是公司能够投入多少资源,有多大的容错度去探索新的业务运营机制。很多企业对于数字化停留住说说的阶段,只是想试试,并没有下定决心。当需要投入资源的时候,往往又不舍得。稍微投入一点没有效果,就不再投入了。所谓的数字科技部容易成为一个摆设。
三是新旧业务模式、管理机制发生冲突时,企业领导人有多大的决心和意志力继续往前走。真正在实施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业务流程需要重新梳理,有的业务模式需要被打破,就会动到原有团队的利益,甚至会打破原有的文化,这时会发现无形的阻力非常大。会出现很多人到老板那里投诉的情况,老板是否真的有魄力和意志力要进行数字化改革,这时就非常关键。
目前来自阿里、腾讯、百度等公司的人很吃香,很多传统企业都希望找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人来负责数字科技部门,这些人有一定的互联网思维,但可能对企业管理、业务并不熟悉,融入企业本身有一定难度,再加上上述的几个实际情况,要真正做出成绩很难。
在读《数智革新》时,很多地方很有共鸣,如书中谈到“数字化是工具,更是战略”,如书中提到变革领导力,“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更强的战略洞察能力、勇气决心和资源投入”。
如书中整理的新希望数字化转型案例,里面很多实际做法的总结让人很受启发。如刘永好在访谈中谈到,数字化转型不是只是请一些数字化人才,最难的问题是思维的转变,组织体系的转变,文化的转变。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或之前,进行组织和文化的再造。
案例中新希望的草本知本的创业发展之路也值得思考,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考虑如何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如何选择投资的方向,如何与企业原有的优势结合,在遇到困难时企业负责人如何扭转乾坤推动前行,如何合伙人的机制吸引和激励团队……有很多在思路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附:《数智革新》杨五环方法论
(以下内容来自《数智革新》,版权属于原作者)
1、战略驱动的三层视角:
1)国家视角:了解和体悟国家经济发展蓝图、法规要求、社会需求等关键因素;
2)行业视角:从产业链的角度去分析行业的流通是否高效,行业的供给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3)公司视角:从价值链的角度去分析公司的运营效率、产品质量、用户体验、渠道触达等不同需求。
2、业务重构的三个切入点:
1)行业切入点:行业不同,切入点不同。如零售业一般在营销端和渠道端,制造业的关键在供应链。
商业模式切入点:对B端和C端的决策逻辑、消费能力、用户数量、喜好倾向差异极大。
难易度切入点: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很费钱的投资,在选择具体业务部门的时候,为降低阻力,尽量选择阻力最小,最易突破的业务部门去落地数字科技。
3、科技赋能、稳字当头
1)结合公司实际,考虑外包还是自研。前期可以外包,到一定规模自研,前提是要找到能恰当推动数字化的领军人物,实现数字化的技术路径。需要深懂业务的科技人才,或深懂科技的业务人才。
2)标准化最重要。业务、流程、数据的标准化是企业进行数字化的大前提。
3)参照系是自己。每个传统产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认知和积累,做到“+互联网”。
4、组织升级,杨三角历久弥新:
1)员工能力:寻找和培养桥梁型人才,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
2)员工思维:数字化能否落实执行,关键在于公司各级员工是否愿意支持新工具和背后的新利益安排。重点考虑激励机制和赋能。
3)员工治理:借鉴“一小”“一大”两个组织结构,“一小”是指用项目制搭建团队的数字化能力,“一大”是指市场化生态组织作为日常运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生态组织提倡的是“大平台+业务团队”的做法。
5、变革领导力,贯穿始终:
1)战略洞察:以未来规划今天,以外部机遇重构内部业务,而不是延续旧有模式和架构。
2)勇气决心:变革时期的领导力要求更高,要求企业最高领导者具备超强的勇气和决心。
3)资源投入: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是纸上谈兵,是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和高管精力的。IT系统升级往往需要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投入,而且成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