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技术来自于以色列的农业实践。
由于国内自然条件恶劣,严重缺水,以色列人发明了先进的滴灌技术;
以色列这个三分之二国土面积是沙漠和戈壁的国家不仅种出了庄稼;
培育了林果蔬菜,还创造了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滴灌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动力设备使得水依次通过过滤设备、施肥设备和管道并将之直接输送到植株根系,实现作物的精准灌溉的。
在梁校长的带领下,安踏企业大学基于“滴灌技术”的启发,采取了“滴灌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聚焦于10%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带动90%的人才成长。
对于企业来说,资金、时间和人员精力都是有限的,企业需要把最关键的人才找出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关键的人才培养中。
企业大学的使命是引领和支撑企业战略,通过建立未来的人才标准并管理这些标准,来促进每个层面10%的人才来做榜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形成精准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安踏集团成长为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全球性体育用品集团,位列中国行业第一、全球行业第三,集团旗下拥有安踏ANTA(中国)、斐乐FILA(意大利)、迪桑特DESCENTE(日本)、克隆KOLON(韩国)等多个中国及国际知名的运动品牌。
2019年3月,由安踏体育主导完成收购亚玛芬体育公司,并成立亚玛芬集团新一届董事会,通过亚玛芬体育的并购,安踏将完成全球化的布局,在户外运动、滑雪、球类及运动器械等各自的运动细分领域服务全球消费者。其中斐乐FILA的业务增长异常快速,已经形成了和安踏ANTA并驾齐驱的业务格局。
快速发展的业务也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安踏集团于2019年正式成立安踏大学,形成了统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踏大学首先承载了资源和专业平台的功能,主要负责集团层面的项目,各事业群成立二级学院负责个性化的项目,可以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执行,来完成岗位培训和考试的任务。
安踏大学是集团人才培养的标准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同时对二级学院的项目进行指导,最终要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数据,来支持业务的发展和决策。
作为“滴灌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者和践行者,安踏大学特别关注于人才培养流程和标准的建立,拿管培生培养计划举例。
一个面试成功的管培生到成为企业经理岗位的人选,需要经过六个环节:
1. 实习生,寻找那些价值观匹配的在校大学生,大四签约时纳入体系,线上学习安踏文化、历史等知识,并推送精准的专业方向的知识,要求他们去门店见习,提升他们对企业和岗位的认知;
2. 新员工,促进转正后的新员工快速上手,上岗报到后开展流程、组织类培训,加上部分行动学习的研讨,打破从学习到实践的认知边界,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3.合格员工,在新员工中选拔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他们对企业文化充分认同,对本行业充满热情和信心,并承诺在未来与组织共同成长;
4.潜力人才,经过奥运星的选拔,通常会有10%左右的新员工入选,由副总裁带教,进行为期一年半左右的压力训练,过程中他们每周要到工厂和门店,进入满负荷的工作状态,带教官要负责评估他们的“抗压能力”;
5.优秀人才,他们将进入奥运星的加速阶段,通过轮岗的方式促进他们的经验学习,通过标杆学习、跨界学习的方式来拓展他们的眼界;
6.卓越精英,他们将承担初级管理者的责任,通过目标制定、分解、评价的业务真实场景来评估他们的项目推进能力和事业格局,评价标准为本职工作的绩效加上额外工作中带教的评价,从而完成奥运星的冲刺阶段。
整个管培生的培养过程除去前半年在校预习之外,通常需要2.5年左右的培养周期;
前半段强调“以育促选、选拔优秀”;
后半段强调“以选促育、加速育成”;
整个过程都是由安踏大学和业务部门共同完成。
滴灌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强调“选育结合”,建立阶段性的成长和评价标准,用PK的方式让他们打出来,赛马不相马,保证他们未来走向管理岗位后的成活率。虽然从管培生到奥运星的比例为10%,但奥运星的晋级率却能达到90%。
当管培生成为组织中年轻的经理,可以承担有挑战的岗位,能打仗,打胜仗,后面进入中层的培养路径便顺理成章,因为他们拥有能够被证明的职业成长数据。
为了能够精准的培养关键岗位的人才,安踏大学会系统的推动关键岗位的标准建设,首先由管理委员会确定了支撑未来战略的十多个关键岗位,包括品牌推广、媒介公关、商品运营、供应商管理、工艺等,用“勾兑”的理念来建立岗位知识萃取的小组,建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的课程系统。
一个典型项目组的成员如下:
1、由管委会提名一个分管副总裁担任组长,负责项目牵头和责任签字;
2、由安踏大学和第三方供应商来负责项目技术;
3、由副总裁负责提名业务专家团,经常是跨部门的成员,他们提供参与访谈、工作坊并提供业务内容。
“勾兑”的理念还强调“内外部结合”的原则。如斐乐FILA的每一个门店都由总部来控制,因此每一件商品都属于公司的资产,这样的业务除了需要商品运营之外,更要关注于物流的效率和质量,物流如何进行动态的调整,最大化、最经济化的将商品放到动态库中就成为业务的难题。
通过和京东物流、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的合作,邀请他们来参与做物流的知识体系和相关课程。然后再和绩效盘点、能力盘点结合起来,比较容易做成三个小时的线下课程和可数字化的“微课”,这样的课程才能够精准的支撑业务的绩效发展。
总之,滴灌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在实施中需要保持和业务的充分沟通,如果聆听不到前线的声音,就难以同步或超前于战略的需求,企业大学需要具有前瞻性,要为企业的未来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