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的收入结构
1/5
反脆弱思维
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出了一条选择题:
下面两种工作状态,你觉得哪一种风险更小:
A: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十年了,公司业务很稳定,工作很顺手,同事上下级关系很融洽,薪水说不上高,但也没什么不满意;
B、自由职业,收入波动很大,有一些基本的老客户,但需要不停地想办法拓展新客户。
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是A的风险更小,而B给人不靠谱的感觉。
但经历了疫情的不确定、中小企业倒闭潮和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之后,当你看到身边的高薪收入者瞬间被打回原型,被房贷和家庭压力击垮后,相信很多读者应该看到了职业状态A隐藏的风险。
人生最大风险不是“不稳定”,而是你一直觉得自己很稳定,让你完全丧失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反脆弱》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认为,类似波动性的无序性、不确定性、混乱、不平衡性、不可预见性,这些我们平时看来不好的状态,其实往往是应对风险的最好手段。职业状态B的“不稳定”,更有可能让你度过这个动荡的时代。
当然,职业状态B也不是最抗风险的,因为它也只有一种收入来源。
此时,如果你有另一份收入来源,不仅能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能让你在失去工作后,还能心态保持镇定、状态保持充实。
收入来源多样化,正是一种“反脆弱思维”。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倒闭了资产配置过于单一的雷曼兄弟这样的巨头,但也让产品配置更平衡的高盛在危机中大赚一笔,高盛的“反脆弱结构”更胜一筹。
很多读者可能会想,什么“收入多样化”,不就是搞“第二职业”,再做点投资理财吗?
事实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方法也有所差异,多收入来源,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本文是“99种思维模型”之10:收入多样化思维
2/5
收入多样化不完全是投资理财
收入多样化,是指通过一系列投资与活动,让自己的单一收入来源变得多样化。
最典型、最容易想到的“收入多样化”的途径就是投资理财,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理财都是。收入多样化是为了抵御未知的风险,而投资理财是为了家庭资产长期增值保值,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举个例子,从去年2月到现在的15个月,沪深300指数跌幅超过30%,如果这段时间你刚好没有收入,你能指望这些投资给你带来收入吗?
往往是在你越困难的时候,投资也越难,它们之间很难互补。收入多样化的“另一个收入”,或者是相对稳定的收入,或者是可以在失业后立刻启动的收入。比如:
1、出租房或商办房
2、债券、债券基金或信托
3、所有用于营业的资产,比如民宿、网约车,等等
当然,如果平时投资的是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也可以在特定的时候转化为“收入”型的投资,当你感觉你的工作收入来源有可能面临威胁,比如以下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1、宏观经济或行业出现明显衰退
2、类似疫情的巨大外部风险
3、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有可能被裁员或收入下降
4、准备跳槽、改行等有职业风险的行为
你需要让高风险高波动的股票类投资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变成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型基金。
不过,通过投资来使收入来源多样化,一般是35岁以上,中年人的积蓄相对比较多,且属于“死钱”,投资理财是必备的“第二收入来源”;
年轻人的积蓄少,而且是活钱,用的地方多,所以“收入多样化”还是要通过工作来实现。
那么,“收入多样化”就是多打一份工吗?
3/5
收入多样化不完全是“下班兼职”
收入多样化与“多找一份工”或“下班兼职”有相同之处,它们都能让你得到更多的收入,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更重要。
“多找一份工”和“下班兼职”纯粹是为了增加收入,它有两个前提:收入低、时间闲,缺一不可。
“收入多样化”不一定是收入低,解决的是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更适合一些技能面太专业冷门、且有一定家庭负担的高薪人士,哪怕收入提升有限,但结构改善明显,它强调的是“2万+1万的双薪资结构,优于3万的单一薪资”。
而且,“多收入来源”不仅仅是多个收入来源,它更强调“多样化”,还要求类别不同,因为只有各收入来源有明显的差异,才能起到“反脆弱”的作用,差异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比如专业销售与业余写作构成多样化,但编辑与写作则“多样化”的程度稍低,白领和网约车构成多样化,但快递和送外卖不构成多样化。
还有“斜杠青年”,这是前几年特别流行的一种工作状态,它也属于收入多样化的一种,但它的目的也不同:
“斜杠青年”主要目的是平衡“高收入的工作”与“喜欢的工作”,属于“人生更高追求”层次;而收入多样化是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属于“底线思维”。
“斜杠青年”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事上,并不追求时间的性价比,喜欢就好,不强求回报率,往往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将兴趣转化为收入;而“收入多样化”无关兴趣爱好,第二份收入同样要考虑时间的性价比,也不能过度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
那么,利用职业技能“接私单”,算不算收入多样化呢?
4/5
多收入来源是一种思维方式
“多收入来源”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在3个方面:
1、长期主义
如果是纯粹从增加收入的角度,“接私单”不算是收入多样化,它与你的工作收入没有类别上的不同,只是不同的老板给你发工资而已。
但如果是从增加客户来源的角度,“接私单”也是收入多样化的一种,前提是你要有主动维护客户的意识。
纯粹的“接私单”,有时间就接,没时间就拒绝,钱多就接,钱不多就拒绝,甚至有些人,私活接下来,发现没时间就不做了,不讲什么职业道德。
但从维护客户的角度,如果认为对方有长期稳定的“订单”,很多性价比不高的单子也会先接下来,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就把“接私单”行为变成了可以持续产生收入的业务。
2、增加决策的“锐度”
“多收入来源”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安全感增加了,对人生更有信心,你会放弃那些平常中庸的选择,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选项,在“安全的收入结构”中,嵌入“最激进的选项”。
比如刘慈欣,在电厂做工程师的同时,完成了他所有的科幻作品,这是基于电厂工程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人员随时到岗,以备突发事件,但大部分上班时间又没有什么具体工作,两者时间成本重叠,刚好互补。
“多收入来源”的体系中,稳定的基础收入也非常重要,如果当年爱因斯坦是在一家竞争激烈的大公司做白领,而不是专利局的公务员,那他就没有时间去研究相对论。
3、不要到危机来临时,才想到收入多样化
工作一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你就应该开始考虑另一份收入,不能被大公司一时的稳定所迷惑。
大公司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体系至上、公司文化至上、业务至上”,任何一个员工的利益都无足轻重,随时可以被牺牲掉,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就算是CEO也可以牺牲。
大公司的稳定性造成的幻觉,就像养鸡场,火鸡活着的每一天,都相信农场主的仁慈,直到感恩节来临的那一天。
5/5
不要高估自己抗风险的能力
有人说,我有积蓄,一年不工作都不怕。
过去,我们更强调用积蓄来应对生活中的风险,但积蓄无法解决心理上的压力,失去唯一的收入来源,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受挫、无所事事的空虚,而积蓄只会让你觉得越用越少,越用越心慌。
有人说,只要专业过硬,不怕找不到新工作。
这个想法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忽视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一面,从而高估了自己抗风险的能力。
我遇到过很多专业能力很强的人用“裸辞”的方式解决事业上的困境,按理说,他们很容易再找一份工作,可在真实的人力资源市场,习惯于稳定状态的他们,往往从稳定的幻觉中走向极端的脆弱,以至于一段时间内什么工作都不想做,或者明知经济不好,仍然坚持要高薪维护自尊。
偏偏中产阶层的高品质生活大多建立在高房贷杠杆和高薪之上,这种心理危机很可能演变成真正的生活危机。
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多收入结构,现在还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