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体现在宏观经济上,则是长短周期交织,在短周期视角下,我们面临着经济修复的波动;在长周期视角下,中国要应对国际格局变化、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如此变局,企业家应如何应对?
上月末,有幸受到正和岛与方太的邀请,我有机会和这家有“个性”的企业进行了一场交流。这次交流让我认识到,在动荡的时局下,坚守“长期主义”是一件不易的事。但也正是因为坚守了“长期主义”, 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屹立不倒。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在悄然之间发生了变化
中国经济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近有一位西方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中国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过去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从来没有经历过中低速增长,因此我们并不习惯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
的确,在过去四十多年间,特别是过去二十年里,中国虽然出现过经济低迷期,但时间周期很短,在经历两三年的低迷后很快就会复苏。最终在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一轮又一轮的高增长。但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有短期问题,也有长期原因。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达到了6.3%,但复苏其实一波三折。
短期视角,我们的复苏非常不容易,一波三折,最终取得了第二季度同比增长6.3%、上半年增长5.5%的成绩。
但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由于中长期减速、疫情等原因,2022年的二、三、四季度都出现了经济增速洼地,去年二季度更加严重,同比增速只有0.4%。因此今年4月起,经济数据的同比增速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失真,读数较高。
如果从两年平均增速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复苏还比较微弱。
另一方面,从“三驾马车”的表现来看,中国经济的底层结构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经济研究分析工作者习惯于把GDP拆解成出口、消费、投资,即所谓的“三驾马车”进行分析。其中出口和消费数据,分别对应着外需和内需。
从出口数据看,中国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这带来的是外部需求的不稳定。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出口总额16634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17244亿美元,减少了3.2%;6月单月出口仅2853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2.40%。
今年以来,我们观察到贸易数据的波动很大,时好时坏。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发生了变化,从美国、欧盟,逐步变成了东盟、拉美。过去我们的贸易伙伴是发达经济体,现在变成了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成长空间大,但是不稳定。海外经济共振下行导致了我们的出口数据表现波动很大。
从消费数据看,内需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根据统计局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了8.2%。即便是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问题,我们采用两年复合平均增速看,也有4.2%,高于了GPD增速的中枢水平。
结合外需和内需这两大部门的表现,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一个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线索:在经济复苏不稳固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来应对外需的变化。
这一点并不是空穴来风,顶层设计上也早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在去年年底,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已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而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也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
在宏观管理层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设计,已经在悄然之间发生了变化。
在动荡的时局下,企业家精神比黄金更重要
如果拉长时间周期看,在从外需向内需过渡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阵痛。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00年超过了意大利,2005年超过了法国,2006年超过了英国,2007年超过了德国,最终2010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辉煌的时候是2021年,中国的GDP占美国的比重超过了77%。
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很多经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解释。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加入WTO以后,全球形成了“中国生产、欧美消费”的稳态格局:发达国家进口了物美价廉的中国的商品,中国获得了广阔的市场,也实现了经济的飞升。
然而疫情之后,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如今,脱钩正在发生,供应链被割裂、被碎片化,世界经济格局被动重塑,“中国生产、欧美消费”的格局几乎解体了,变成了“中国过剩,欧美通胀”。中国的贸易伙伴变了、市场也变了,我们的企业,从给外国人生产,逐渐变成了给自己人提供产品与消费场景。这个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
经济在宏观上是冰冷的数据,在微观上却是每一家企业、是每一位企业家。在应对局势的变化、市场的变化,企业们的动作最敏捷。比如李强总理在出席中法工商界欢迎晚宴的上的致辞中,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疫情期间,大家都戴口罩,所以很多化妆品都出现了滞销。但是这些化妆品品牌立刻转向眼霜的开发与推广,市场立刻又重新打开了。
只要企业家信心不倒,同克时艰,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这两年我和一线的企业家交流比较多,也越来越感受到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我参观过在贸易格局变化后,为了适应中东客户而迅速将自家洗衣机使用容量扩大一倍以上的家电企业;也调研过几十年持续深耕技术与产品,最终乘上国内新能源汽车时代浪潮、成为隐形巨头的上游供应商企业。
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在动荡的时代,总会有一些企业,坚持做产品技术的投入、坚持做商业模式的创新、坚持做企业哲学的挖掘,从而穿越周期、屹立不倒。
做企业,如何构建“长期主义”护城河?
面对如今的“变局”,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最近,有幸收到方太的邀请,和这家有“个性”的公司做了一些交流,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这家公司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并不只是优秀的产品本身,而是公司的“长期主义”经营哲学。这种“长期主义”哲学和时代旋律息息相关。
如果将我理解的方太式“长期主义”哲学做个展开,我认为核心在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不称霸。
1. 高筑墙:坚持开辟式创新,做高壁垒
其实在之前,我对方太这家公司的第一印象源于一条新闻。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披露了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TOP10”榜单,在扫过华为等一众以创新而被我们所熟知的企业后,我看到了方太也名列其中。方太是厨电行业唯一入选这个榜单前10的企业。而且从数据看,方太近三年的专利数平均增长率达到273.74%,远超其他企业,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