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最近工作怎么样,除了工资,工作还能给你什么成就感吗?我们之前分享过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的《狗屁工作》,很多读者都认可有的工作毫无必要,但又不得不做。其实,从认知学的角度看,工作还能分为深度工作和肤浅工作,能让我们获得成就感的往往是前者,肤浅工作难以创造价值,从事者也很容易被取代。
如果工作不得不做,那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多做深度工作,而非肤浅工作。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分享宋志平的一篇文章,他从专注力说起,简明清晰地讲透了深度工作的秘诀。宋志平是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两家央企上市并跻身世界 500 强的引路人,也是一位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读完这篇文章,你一定受益颇多。
一、培养深度工作技能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在他的著作《深度工作》中指出,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能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让人有所建树和获得成功。深度工作的成果难以复制,心无旁骛和专心致志是其精神状态。
与深度工作相反的是肤浅工作,这类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通常不会创造太多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现代人专注力普遍不够,肤浅化和平庸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客观上是受现代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人才复合化取向、互联网社交等影响;主观上则是缺乏对深度工作的认识和行动安排,甚至习惯于肤浅工作,把缺乏效率、毫无效果的忙和累当成日理万机的成功工作状态。
深度工作往往取决于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这三者互为联系,没有深度学习就没有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就不会有深度工作。在现代社会,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静下心来,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工作。
围绕深度工作,纽波特介绍了不少方法,我想结合实际谈几点简单做法:
1、合理使用手机
互联网社交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的应用虽然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却占用了大量时间,使人的大脑和习惯「手机化」,「低头族」随处可见,一些肤浅和重复信息也常常使人不胜烦扰。
实现深度工作必须像戒烟、戒酒一样,戒掉手机控的「瘾」,合理规划使用时间。比如,每天早餐前后处理一下手机信息,浏览新闻,上班前、午餐后、下午下班前、晚上睡觉前再对信息进行处理,每次控制在15分钟以内,这样的好处是把手机使用时间集中化。
大脑有延迟记忆的功能,如果总有新的信息进入,大脑就会被这些纷乱的信息干扰。现在人们常把及时回复信息作为美德,对延迟回信颇有微词,其实大家可以理智地想一下,每个人都在秒回信息,终日盯着手机,还能做工作吗?
2、规划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
我觉得深度学习应保证每天有1~2个小时的阅读,而且最好在晚上九十点钟,还包括定期参加培训和研讨会、沙龙。深度思考应在每天清晨醒后,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思考,每个月也应选周末的一天作为「思考日」进行深入思考,每年选一整周的时间作为「思考周」进行深度思考。
人的大脑有显意识和潜意识,平时我们多用的是显意识,但当我们深度思考时,潜意识就活跃起来,就会有不少思想火花迸发出来,也会使我们平时忽视的事情浮现出来,甚至有时我们长期思考的答案也突然冒了出来,我们常常叫灵感。其实只有深度思考才能焕发出灵感,因而,我们应常用深度思考这种思维工具。
许多知名企业家都有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像比尔·盖茨每年的思考周,稻盛和夫定期的面壁思考。深度工作要在非常安静无打扰的环境中进行,罗琳写《哈利·波特》时就把自己关在一间安静的酒店套房里,并产生了很多创作灵感。
3、关于深度工作的时间把握
正常情况下,每天上下午至少保证各有两个小时处于深度工作状态,如果要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深度工作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不过,也不必一次工作时间过长,更不要经常通宵熬夜,过长时间和过度劳累的工作是不可持续的。
人无压力轻飘飘,保持深度工作状态,要给自己订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对于重要工作要把心态放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好细致规划,把工作任务量化和按时完成。对长时间的大目标来讲,要分解成若干阶段任务按时完成;对于需协作完成的目标,应分解到每个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你也可以把每天的工作时间和进展做成记分板,量化记录会让人更专注。但深度工作不能订立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自我压力不能太大,否则人就会失去信心,反而无法进行深度工作。
4、深度工作,快乐生活
IBM前总裁讲过,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深度工作绝不是为了让人成为苦行僧和工作狂,而是通过创造价值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幸福快乐的生活又可以给深度工作提供精神支持。要用快乐的生活让大脑定期从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中解脱出来,彻底放松。
大脑放松的方式包括:和家人一起做家务,和朋友一起爬山、郊游、看演出、健身和娱乐,甚至是一人独处放空。当然,应该保证一年一度的休假,休假期间要从社会人过渡到自然人,全身心融入大自然。只有好好放松大脑,我们才能进行深度工作。
二、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现在,企业领导者大多琐事缠身,再学习的动力不够。但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过于陈旧、知识面过窄,又怎能领导好企业,怎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海洋中指引航向呢?
获取有用信息,进行辩证思考,在经济环境好时抓住机遇使企业快速成长,在大形势不利时使企业化险为夷。一个领导者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不断学习,否则思想会落后于时代,能力落后于他人,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导致企业陷入泥潭。
做企业是一门「功夫」,必须持续学习、反复操练,仅凭经验和聪明才智是做不好企业的。企业领导者要积极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任务、新挑战和新考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学习的敏锐性和紧迫感,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在学习中提高和完善,努力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习型领导。
我个人一直把学习作为人生的追求和爱好。记得早年去国外开会,看到国外企业家很多都是博士,我无限感叹。中国企业要走上国际舞台,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靠一招一式,要靠有知识、有头脑、懂国际语言、有较高学历的领导者。
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吃一些常人不能吃的苦,中国才能出现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后来,我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MBA和管理工程博士。这些年来,无论工作再忙,我每天都要挤时间读书学习,从未间断。
除了坚持学习以外,我还喜欢思考,对做过的每件事都认真进行归纳总结。有人评价我是一个「师者」,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者」和「总结者」。归纳、总结、思考是一个避免犯同样错误的好办法。
另外,我比较信奉学习和实践相统一。做企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一个高深的理论,又建模型又做推理,但在实践中无法得到验证,或和常识相违背,那它一定是错误的。
学习永无止境,我们既要善学善思,又要善谋善为。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缺一不可。在企业里,我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把心思用在工作上」。
三、何妨多点儿「书呆子」精神
据统计,我国的人均阅读量还偏低,企业管理层的读书能力也有待提高,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这说明,我们的读书意识还远远不够。现在,国家正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意义深远。
在企业里,我一直提倡多读书,中国建材集团每年都会举办读书会活动,办公楼里设置了读书角,之前我每年都会推荐几本书发给大家阅读,就是为了号召大家多读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做企业是一个复杂且有难度的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读书。认真读书和勤奋工作,两者相加才能进步。
拿管理来说,管理可分为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需要学习,学习多了,就有了灵感。企业里大凡认认真真读书的管理者,都做得不错。
现在,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上网和玩手机上。当然,手机也是学习工具,上面有信息,但那些信息多是碎片化的,要让碎片的信息变成系统化的框架知识,还得靠书本完成。
读书能培养做企业的专注精神。读书能让人坐得住、静下心来,能陶冶人的情操、性格,能锻炼人的耐力、定力,能让人变得安静、淡定、勤于思考。这是对个人品质的一种训练,做企业也需要这种专注精神和优良作风,心气浮躁、上蹿下跳是做不成事的。
另外,读书有助于我们快速适应变化。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借助书本进行学习、掌握并加以应用,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从我来看,读书是一件让人终身受益的事。
一是提高个人素养。读书可以提升思想境界,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是提高综合能力。读书除了填充必要的知识外,也是对人进行的必要的逻辑训练,能够培养一个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提高智商和情商。很多经典名著中蕴藏了丰富的哲理,对于人格的养成,对于智商和情商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四是以文会友。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结交高质量、高素质的朋友,这是人生的重要财富。
俗话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过去,大家担心书读多了会变成书呆子,现在反倒是灵活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而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有那么一点儿「书呆子」精神。一个企业里,如果从领导到员工,每个人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这个企业一定会大有作为。
四、我是怎么读书的
第一,长期坚持。我从小喜欢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现在眼睛花了,读几页就累了,就在屋里转几圈,再接着读。大家要趁着年轻多读书,书中的知识会让人受用终身,如果老了,想读都读不了了,眼睛不允许了。
我的床前有个塑料筐,里面放着我精选的二三十本书,过段时间等这些书看完了,再换一批放进去,这些年塑料筐也换了好多个了。毛主席在号召全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时讲过,「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强调的是读书贵在坚持。
但是坚持读书,也不是读不下去硬要读,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叫「混读」,即这本书读累了读那本。例如,管理读累了可以读文学,经济读累了可以读历史,当然实在累了也可以听音乐、干家务,想读了再读,但读书一定要坚持下去。
要逐渐培养读书的兴趣,把兴趣培养出来了就会爱上读书。有人闲余时喜欢打牌,那也是因为产生了兴趣。如果有了读书的兴趣,可能就不只想着打牌,而是想抓紧时间读书了。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书店里书很少,但我没少读书,都是去民间找,找来的书大多是旧的,每页纸都被翻得卷卷的,大家互相借着读,许多名著都是那时读的。
第二,学以致用。参加工作以后,我读的书大多跟工作相关。读书对我来讲常起到「引发剂」的作用,书中一些重要观点我都会举一反三地思考,也常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其实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但可以促使人思考,或许会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也是很重要的收获。这些年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先读些相关的书,看看前人有什么建树。
读书要读好书,有选择地读,做到学以致用。现在市面上的书有很多,大家形容为书海,找一本好书就像大海里捞针。这些年我出差,常要去书店看看,去挑几本好书。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有不少枪手写了很多书,一点儿可读性也没有,还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比较精彩的书一定要读。
什么是好书?我觉得,所谓好书,应是让读者心头一震、眼前一亮,一定是回答了读者心中最想提出的问题,让人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恨不得立即翻读,读起来爱不释手,读完后还要珍藏起来。
读书是一件对人终生有益的事,人的一生真的要活到老、读到老、学到老。
第三,挤时间读。我说的「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是指在业余时间多读书,比如睡觉之前、早上起床后或是在出差的飞机上,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读书,而不是在上班时间读书。
我现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清晨醒来进行思考和写作,早饭时查看手机和上网看新闻,中午午休时看邮件和资料,晚饭散步后读两小时左右的书,睡前再浏览一遍当天的报纸。我也订了几本高端杂志,在出差时带着在飞机或火车上读。周末和节假日我一般会写作,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大量读书作为参考,常常边写、边思、边读,这些年我先后出版的多本管理书籍都是利用清晨的时间或节假日完成的。
第四,讲究方法。我们要学会读书,懂得精读和泛读。有的人读完一本书后,能将书中内容讲得非常清楚,而有的人看了半天也说不清楚。提高读书的质量很重要。怎么读呢?
一本书里,尤其是西方作者的书,总有几个观点,剩下的都是求证过程。西方人认为求证很重要,他们会在书中呈现大量的图表和数字,但关键的观点就那么几句话。我们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只要知道书中的主要观点、重要内容就可以了,不必每页都去看,要学会浏览、把握重点,懂得取舍。
当前在线阅读、电子书发展得很快,但不管什么形式,都是书,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优势,很难相互替代,可以互为补充。现在,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了,手机成了移动终端,读书有了新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把电子书和纸质书结合起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