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身体断断续续生病,工作和生活上很多事情也屡屡碰壁。
经常处于一种有气无力的状态里,情绪也长期低迷,虽然总想做点什么,可是事情太多,思绪太乱,难以行动。
当然,不只是我,我发现身边也有不少人处于这种状态里。
这是生活的低谷期,它没有征兆,没有规律,让人痛苦。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讲一下如何走出这种困局。
不过,今天我不太想过多讲理论,而是想分享自己最近重新开始跑步的经历。
看起来,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对我而言,这却是重新点亮生活的开端。
透过跑步,我慢慢摸索到,一个人走出低谷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而你,或许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重新跑起来
2个月前,一哥们给我分享了个视频,成为了我重新跑步的契机。
简单说下我的跑步「实力」。
读书以来,几乎每次长跑我都是在班里排倒数。
大学毕业后,曾刻意练习过两三年。
可随着工作越来越忙,就很少跑了,体能也下降了。
而哥们给我分享的视频,是B站一位叫「纸巾」的博主,他讲述自己36岁第一次跑马拉松的经历。
通常当人处于低谷时,对于打鸡血的故事是免疫的,甚至越是看到别人意气风发,自己越是自惭形秽。
但这个视频我看得入神,因为纸巾跑步也很烂。
在他过往35年的人生里,从没完成过5公里,而在练习1年多后,居然开始参加马拉松。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一直无法理解马拉松这项运动——
一个动作重复几个小时,多累多枯燥呀!
躺在空调房里,吃东西刷视频,难道不是更爽吗?
以上问题,纸巾也在一边跑一边自问。
随着体能逐渐见底,他对自己骂骂咧咧:“我真是脑子有病,报什么马拉松呢?”
但即便无数次想放弃,心里却隐约有股什么东西支撑着他继续跑。
最终,他在比赛结束前几分钟,跑过了终点。
他全身上下疼痛无比,几乎无法再动弹。
这时,眼泪居然不听使唤地流了出来。
他既哭自己太弱了,居然要这么狼狈地完成比赛;
也是哭自己太强了,这么弱居然也能完成了比赛!
看到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他。
因为当人在一件事上拼尽全力,把自己燃尽到泪流满面,这是一种很深刻的体验,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人会从这样的经历中获得力量,去重新面对生活。
而我也感受到一股触动,脑海里冒出一个猖狂的想法:我也试着跑一下吧。
当然,并不是指跑马拉松,而是在第二天早上出门随缘跑跑。
找回力量感
因为太久没跑,我提醒自己:
不要求速度,不要求距离,有力气就跑,累了就步行,没力了就回家。
周六,我早早出门。
由于太久没动,我每跑几百米,就得走一走,等缓过劲后再继续跑。
我跑到附近的江边,那里也有很多晨运的人,看到别人也在运动,自己的干劲也能提升些。
很快到了5公里,我感觉还有体力,就继续跑。
于是,又到了7公里、9公里......
最后,我断断续续走了10公里,用了近1个半小时。
这个距离让我振奋,上次达到这个数,已经是7年前了(虽然速度不一样)。
回到家,洗澡吃早餐,晾完衣服,这时才不到10点钟,以往我肯定还躺在床上。
那天阳光明媚,我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做了几个大大的深呼吸。
这时,一丝力量感油然而生,它让我体验到两件事:
1.我似乎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
2.我还可以变得更有力量。
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感觉,它没有现实依据。
可却是一个人走出低谷的关键。
因为低谷中的人会被无力感笼罩着,如同被一团迷雾包围,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而当我切切实实地完成一个任务,便能从中见证到自身的力量,那么,这层雾便会被冲散几分。
心理治疗师施图茨曾说过一个充满智慧的观点:
无论你的人生正经历怎样的困境,有一个方法是通用的,就是「先照顾你的身体」。
这里的照顾,既包括吃健康的食物,也包括运动锻炼,目的就是让人先恢复力量,然后才有可能走出低谷。
诚然,一次跑步并不会让生活发生改变。
那次10公里后,我的腿疼了5天,但这种痛苦让我感到充实,并开始期待着下一次跑步。
在这时,我发现自己产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对跑步的理解变了。
过去,我跑步要么是为了减肥,要么是为了健康。
但如今不一样,我跑下去,是为了去遇见那个「更有力量的自己」。
因为,走出低谷对我而言,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我需要更多的力量,去帮助自己。
当一个人在低谷待久了,其实会感觉如同在一个漆黑的山洞里踉跄前行,好不容易想站起来,可又会因为踩到一个无法预料的坑,再次摔倒。
清晨的那一幕,让我印象极深,那是一种久违的希望感。
如同山洞里闯进一只萤火虫,虽然只有星点的亮光,但会让人渴望跟上去。
于是,又一个念头出现了:
如果我能追上去,力量感就会继续增强,一切也会变好。
接下来,我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保持跑步的习惯。
虽然我不是跑步方面的专家,但感觉当中的一些道理和心理学是相通。
我开始意识到,之前无法坚持,是因为我过于执着速度。
总想着跑快些,节奏就乱了,过早耗光力气,跑的距离也短了。
于是挫败感袭来,然后就不想跑了。
而我能够重新跑10公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把目标定得低。
所以从第二次开始,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出门。
只要换了鞋子、出了门、跑了,那就是完成目标,就是胜利。
也因此,我不容易对跑步产生抵触情绪。
而有趣的是,当这样去想,心理负担轻了,反而跑得更好些。
当然,中间也会有容易乱节奏的时候。
比如常常遇到头发斑白的大爷大妈,Ta们跑步总能轻松超过我。
我当然可以咬牙一会超过他们,可没多久我又变回散步模式,再眼睁睁看着被超过。
后来我留意到,自己又在患得患失了,于是提醒自己:没关系,人家练了这么久,超过我也正常。
然后,继续按照自己节奏跑。
长跑这项运动,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
所以每逢察觉到心急了,我就提醒自己:我只需和自己对比。
只要能够保持跑步的习惯,变快是迟早的事情,不必着急。
于是,我开始渐渐享受跑步这件事。
如今过了2个月左右,我每周跑3-4次,每次8-10公里,每公里配速是7分多钟。
这时,另一个变化发生了:我的生活正在恢复秩序。
当人处于低谷时,常常容易感到混乱——情绪容易起伏,做事松散,没有头绪。
而当我持续地跑步时,就相当于把日常中的一段时间「锚定」了,让原本摇晃的生活状态变得平稳。
像之前状态不好时,我的时间安排很混乱,经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也容易看手机刷视频花费太多时间。
而当秩序渐渐恢复后,时间的安排会变得清晰有条理,像是逐渐把打结的线团捋顺了。
自然,处事效率也会得到提升,那些原本没有头绪的事情,也渐渐能看清解决思路了。
这意味着,这条从低谷走出去的路,渐渐能看得清了。
种下一个信念
那说到底,让人走出低谷的关键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是一个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困难。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若只靠喊口号、看鸡汤文,信念是无法在人身上生根发芽的。
它需要以逐步提升的力量感和秩序感作为养分,方可生长出来。
你必须亲身去经历,然后用身体去领悟的。
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可以总结为3个要素——
1.投入去做一件事
2.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3.通过点滴积累,然后慢慢感受回馈
你未必要去跑步,而是可以从做一件小事开始,通过持续的付出,然后感受回报。
我的同学小陆,曾经靠这样的方式,帮助自己度过低谷期。
她在4年前结婚,和婆家人相处磨合困难,加上自己身体总是生病,老公也欠了外债,日子特别难熬。
可在那段时间开始,她坚持每天早上做10-30分钟的瑜伽,然后发朋友圈打卡,她不求成为瑜伽高手,只是为了让自己身体舒服些。
一次我和她聊起这事,她说这个习惯对自己影响很大。
一天,她发现自己能完成一个曾经觉得不可能的瑜伽动作,这个经历让她充满了能量。
当然,并不是说做瑜伽就能解决生活中那些焦头烂额的问题。
而是通过这件事,小陆能够感受到自身依然还有力量,生活的秩序还未彻底崩坏。
所以,希望感还在。
她能在困难面前,头脑清晰一点、韧性增强一点,那么度过难关的可能性,便增添了几分。
我不知道正在阅读的你,有多久没有做成一件「原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的经历不需太多,也未必需要很隆重。
比如跑了一段很长的距离、完成一个有难度瑜伽动作、练出一手好字、学会一道新菜......
但哪怕只发生一件,它也足以让你重新认识自己,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开始对原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发起质疑,甚至重新发起挑战。
一事有恒,则万事皆可渐振。
△
写在最后
马拉松选手基普乔格曾说:
“完成一场马拉松,即使你用5个多小时完成,但在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意味着没有什么事是你做不到的。”
我们既可以去挑战跑步的马拉松,也可以去挑战生活的「马拉松」。
把事情持续做下去,与之建立深度关系,当中蕴藏着救赎般的力量,助你走出低谷。
最近的一天清晨,我如往常出门跑步,感觉呼吸比之前顺畅了,步伐也轻盈了些,阳光洒在身上。
这时,一个念头如同羽毛一般,从空中飘落,我伸手去接住,它告诉我:
“那些原以为没有办法的坎,我或许也能跨越。”